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礼仪 > 个人礼仪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

着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体行仪

所谓“礼仪制度 衣服正之”,汉服自古为礼制之服,是与礼仪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样的汉服,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就算穿了汉服有形而无神,有表而无礼,在生活中仍然行为浪骸无拘无束 举止行仪不得当 也是属于沐猴而冠的 所谓古人常说“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见不光只是行完了礼就可以东倒西歪胡疯胡闹 也不是为了行礼而去行礼 为了穿汉服而去穿之窃以为 穿着汉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时 也要举止得当 行为得体 因为汉服不等同于一般衣服 乃礼仪之服文明之服也 你穿上了汉服也就不等于一般的俗人 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 知书答礼的上国之民因此 所行所为 也要与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 当然 所谓时代已进步 没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礼 但我认为此者是为就事论事 对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仅此而已 你穿上汉服就应该去干与此行为相得当的事 并不是只为尊重古礼文化才这样 这也是起码的做人准则 你大可在穿上汉服之后哪怕是本着对汉服 对汉服起码的尊敬这样做既可 而脱下汉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类 随意疯随意玩乐了”正因为现在社会不要求人时时汉服不离身因此 你在穿着汉服这段时间拘谨点也累不倒哪去 言归正传 在下便就着吴夫子所说接下补充几点生活中的细微常礼有不合之处 还望不吝指正

一 衣者——所谓“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来被视为最大失礼窃莫做“衣冠禽兽” 穿好汉服后要将衣冠调规正既穿好汉服后要检查一下所谓“整衣姿”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 不要“侧帽风流”(那是东施效颦)

2 腰带绳结或镶玉处以及绶佩要正对腰部中间

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内以及左衽都属于反穿,裙子围时由于两面都有绶带(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围反)衣服穿反为最大忌讳乃为凶服对人对己都不吉利

4 不要在汉服配戴多余的事物东西或者把多余物品插在汉服中(如将什么物事夹在腰带上)古人要携带物品可将其藏于袖中不要将多余物品暴露。

所谓忌讳”衣不蔽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衣带要系紧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来(那是花和尚鲁智深)

2 里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为白色)中衣包括交领上衣下裤,既内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层,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话里面还要穿一层衬裙 一般来说 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话里面还要围一层白裙 深衣里面是裤袍衫里面可直接是白裤 绑腿袜 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话里面要穿白裤通常情况下很宽大;女子襦裙装裙子里面也要穿白裤(在裙子里面不穿裤子那是和服)

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谓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汉服后在家要戴网巾出门要戴冠帽没有帽巾要用巾帕将发髻处裹住(当然古代是那么做,鉴于现代人不留头发,出门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脱帽露顶“(那是喝醉的张旭)

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门就好象穿内衣内裤上街一样 虽然前者比之后者衣料多了一些 但你穿上汉服后比一般人高出一等 衣服规格自然也就扩大一级:)

5 不要穿素衣(白色缟素)出门此凶祭守恪之服也 而正常的带有衣缘缀有暗纹的白色衣服皆无恙

6 晚上睡觉时要穿中衣合衣而卧 如果你睡觉也想保持汉文化的话 当然 一般情况下来说 脱下汉服就是暂时脱离了汉文化 因此 睡觉可不在礼仪之列。

二 、立——所谓”站似松坐如钟 卧似弓“古人讲究的是这个 同时也借此修身养性 从日 常行为钟提炼人的心德当然我们毕竟没练过武 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松但最起码也要站直 不要驼背 不要”稍息“其实对站没什么太多讲究不过最难办的就是手的姿势 因为站立时别的都很顺其自然 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 (所以在脱离礼仪的今天我们看到站着的人手不是背后就是抱胸 什么姿势的都有)因此古人规定站立时手应贴在腹部手藏在袖子里 恭谨规矩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伸出手请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 平时手都要规矩的放好 因为古人认为手脚无拘无束的乱动很为失礼我们常看到的古画中描绘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现在看到的旗袍表演 虽然换成了胡服 但手的姿势依然保持端庄的搭在腹部 就是这种礼仪的延续 尤其女孩子应更为注意 其实 更严格点讲古代女子汉服的袖子一般情况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长平时则更是手藏于袖中不轻易露出来 当然现在不必那么严格 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规矩不要随意乱动就可以了

三 坐——

1 坐椅子时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 双手放在膝上 不要翘二郎腿 不要东倒西歪 无论多么疲惫 古人在选择正坐没有选择胡坐的原因也是由于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话会很不雅观 而且 双足露于外面更是不好 因此 后来人们虽然选择了坐椅子 但仍注意裾摆 走路时不受拘束 坐下时却一定要整理下衣裾盖于脚面上

2 坐在地上时按华夏最正统的礼仪应为”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脚跟上 双手规矩的放在膝上 目光平视 要问好时就颔首要礼拜时就手放于地上叩首

3 但考虑一来在现实社会中太小日本二来我们民族脱离跪坐时间太长难以适应,觉得趺坐(盘腿)应取代正坐盘腿时 腿不要伸直 不要半盘 身体挺直 手放于膝上 其实在古代华夏这种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但汉族没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男女都为上衣下裳着装 由于裳是围合的这样坐很容易露出身体 不雅观 但到后来一是这种坐姿已传入了中原二来男子着装由上衣下裳变为了袍衫 所以这样坐也无伤大雅了 只要盘腿依然手放规矩 目光平视就没问题但由于女子仍着裙裳加上礼教的禁锢 所以不允许女子盘腿而坐 因此我们看到日本也有趺坐但只限于男子 朝鲜男女虽然都趺坐 但女子为了不失雅 而采取立起一腿 手放于膝上的坐法虽然如此 但在下以为女孩子还是不要趺坐的好:)

四 行——行就是走路 也不必讲究太多但一定要走的稳重 走的稳当 该放下步子的时候 庄重缓慢有礼不要小跑 也不要蹦蹦跳跳 其实对步子古代对女子要求最严 什么笑的露齿行不露足 走的缓慢不可迈大步 当然现在不必讲究这个其实男女应该一样 只要做到步态稳重得体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就可以了 古人行步有时也与立姿一样 手贴在腹部 但后来也不讲究这些了 有时只限于女子

五 卧——古时”卧“与”躺“是有区别的 现在所说的躺按正统礼仪讲 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着 古人无论休息还是睡觉都是”卧“的 卧就是侧身 有时以一手托头 而没有面朝天的躺 一则像物品那样才叫躺二则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观很失礼(说白了 只有死人才那样)因此要侧身到现在人们的睡眠习惯皆由”卧“改为了”躺“ 所以这点就不能强求了但在休息时应合衣而卧 或者 躺着也可以 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来

六 用颔首代替握手 虽然穿汉服应行正规礼仪 但平时打招呼 问好的次数也太多 如果都遵循古礼的话太累 拱手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显得有些怪因此 像平时握个手之类的简单礼仪用颔首代替就可以见面点一下头 或者微一鞠躬 简单而有序 现在日本韩国就以颔首为常礼

汉服的传承体系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在大唐《开元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斋服有玄端素端。

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服文化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且通过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记载下来,男式汉服服制十二等

冕服

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周代冕服种类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场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复礼思潮中,有时或以别的称谓形式出现。六冕中,历代主要采用的是衮冕一种。衮冕是冕服当中,最华丽的服装,与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征,主要是冕冠的旒数(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 作为六冕当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征意义最为崇高而又最具独特之处。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袜、舄、腰带(革带、大带)、弊膝、佩玉、绶、剑、圭等的十四种。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凡为冕服,例必有相应的“文章”。历来被普遍采用的文章之章目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周礼》始传六冕的楷模,继而订立六冕取名之准则与承载往后千古历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义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饰、冕服之服章等之形与图的用「色」规制,皆缘自周礼冕服之制。《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尚书‧舜典》:「…(天子)五载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见黄帝尧舜时代已有冠服规制,而有此论功酬庸的相关文献。综此可知此种服章规范之施的崇高境界。

《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又如《礼记‧王制》及《内则》篇:「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 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所有「皇」、「收」、「 」、「冕」等,这是虞、夏、商、周祭冠的异名,而「冕」之名称,又似周代才有。但这四种祭冠的形制有何异同,因史籍文献无徵,不得而知。如由甲骨文考据,应是在殷代时已有冕,收、 、冕,这是异名而同制。另一记载:殷王曾以冕为即位的礼冠,《尚书‧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河南商丘)」因此以上所见之章服制度,为后世数千年立下根基,历代都认为这是有虞氏真实的遗规,而后世代因袭仿行。 先知为上以制其衣,后知为下复制其裳,衣裳始备。 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故衣玄而裳黄。旁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始为文章以表贵贱,而天下理。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备十二章。玄衣绣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上画下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絺,紩也,紩以为绣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绘之於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绣之於裳,所谓十二章也。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缯帛也。绘於衣、绣於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

六冕立名之准则

《周礼》所称的六冕各有其定名之准据。特经探究其根柢渊源,乃是出於《尚书‧舜典》。后汉郑玄注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而六冕之得名,乃据上述之辞依图而得名:起自最高的「大裘冕」而下乃分依上衣之图纹为名,在此有谓「取首章为义」。盖因六冕之中「大裘冕」不具文饰,其余五冕皆有图文,乃以九、七、五、三、一等奇数为节。此种图文,有其专名,曰「服章」,十二图文,谓之十二服章,简称十二章,分依天子、公侯以下的爵级递次用之;上衣无图文者,则以衣色为名。

(一)、大裘冕:其上衣以「黑色」羔(乳羊)皮(毛向外)为之而得名。《周礼‧司服》「大裘冕」注:「大裘,羔裘也。」贾公彦疏:「……然则凡祭之服皆同羔裘,义具於〈司裘〉也。」

(二)、衮冕:依郑玄注《周礼》,有谓衮也者,龙文居首之衣,「登 (升)龙於山,登火於宗彜。」 因而「衮」以得名,所谓「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彜」,称:乃遵依於图制变更《尚书》所谓, 十二图文之第次,即此而图为龙、山、华虫、火、宗彜、藻……黼、黻的序列。自此而后,历代的所施,皆依郑注为准。历代无不照此采行。一一各皆依其色相,分以诸色或「绘」或「绣」以为彰施。

又有平冕,黑介帻,今谓平天冠。皂表,朱缘里,广七尺,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组为缨,如其绶色。衣皂上绛下,裳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绿裨饰其侧,要中以朱,垂以绿,垂三尺。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韨,绛袴袜,赤鋋抃,郊庙临朝所服也。

(三)、鷩冕:盖鷩冕七章,华虫居首。鷩,即华虫。《周礼》「则鷩冕」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疏:「华虫,五色之虫,孔君注以为华象草华;虫,雉也。义亦通。」

(四)、毳冕:毳,细毛也。〈司服〉疏云:「又知『登火於宗彜』者,宗彜则毳也。」〈司服〉郑玄注:「郑司农云:『毳,罽衣也。』玄谓:毳,画虎、蜼,谓宗彜也。其衣三章,裳两章。」因虎、蜼两兽,同其身有贴体的「毳」(白色绒毛),故合称为毳,以为代号。《尔雅》释兽:「蜼,仰鼻而长毛。」注,「蜼,似猕猴而大」因而蜼是长尾猴(性敏慧),虎象威猛,猴象智慧。

(五)、希(絺)冕:希冕三章,首章为「粉米」。《虞书》传:「葛之精者曰絺。」孔氏正义曰:「藻、火、粉米、黼、黻,於细葛而刺绣以五种之彩。」「后代无用葛者,盖於(虞)时乃质(朴素),暑月染絺为纁而绣之为祭服。」郑注:「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概「黹」是针黹,即绣技,其说可信。

(六)、玄冕:玄冕乃是依衣色为名。〈司服〉「玄冕」注:「玄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谓『玄』焉。」疏:「以其祭服本是玄;今玄冕一章,以玄为名,明上衣无画。一章者,刺黻於裳而已。是以谓之玄焉。」盖以始自衮冕皆九章而下。然后逐次递减其「章」之数。一概上单下双,以象「阳」「阴」。下至「玄冕」,则上衣无任何服章,下裳仅有「黻」文一章,上衣之色玄,故「以衣为名」,曰「玄冕」。

冕冠的文化内涵

1、 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圆后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后高,以示俯伏谦逊。

2、 旒 :大裘冕无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数各有等差。旒之设,所以「蔽明」。义在不宜察察为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黄、白、黑五采。汉改以单色白玉珠。东晋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组贯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个月的极数。其余诸冕之旒都是奇数,属於阳数,亦即是吉数。《礼记·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礼记·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历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与「赤」两色的复合;而在中国哲学理论上,它是千古中华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拟天」,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辞中有所比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天玄而地黄。」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远,窥测维艰,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扬赤」内涵奥秘,与提供无尽的生活资源以育、以养、以造福众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采玄色,这是中国传统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显现。 纁裳之用纁,文字载录首见於《周礼》之注文。 《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黄色、白色的复合色。

标签:汉服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