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节日习俗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特殊炊具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为装备军队专门解决战时用餐问题的"行军锅",因为当时的铜釜还属于十分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尚不可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这可以从发掘古墓所获铜鼓与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资料中得以证实;还可以从史籍有关滇、句町、夜郎和骆越的战争,以及东汉马援征南"得骆越铜鼓"的各种记载中找到答案。

国之重器

由于敲击铜釜发出的响声宏亮而且传得很远,可以用于报讯集众,于是逐渐演变成了铜鼓。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按本民族意识和习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铜鼓,便成了"国之重器"、礼器和乐器。

铜鼓之所以称其为"重器",是因为它象征着权力与财富,拥有它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价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获鼓胜获十万军"。之所以称其为"礼器",是因为壮族在祭祀、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铜鼓还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属性,成为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故史籍载:"夷僚……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民间传说它还具有驱邪除恶的本领,特别能镇"鳄精"(蛟龙);因此人们都认为,通过它可以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还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铜鼓酒习俗

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是云南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山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许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 丘北县八道哨乡那红村分上那红村、中那红村和下那红村,三个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还保持着祭铜鼓、喝铜鼓酒的习俗。

喝铜鼓酒,丘北壮语称“更劳尼”,“更劳”意为喝酒,“尼”意为铜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龙潭里取来清水将铜鼓洗净,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两个糯米粑、一碗生猪肝。生猪肝是一碗比较特别的菜,是把新鲜的生猪肝剁碎,然后配以葱、姜、花椒等佐料凉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抢清水”过后,村里每户人家的户主都带上生猪肉或鸡来祭献铜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头,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驱邪纳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毕,藏鼓人将铜鼓悬挂于堂屋或屋檐下,让寨老敲响开年铜鼓,祈求铜鼓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还在院心里置一个大酒坛,酒坛里插着数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谁想喝可随意喝。这坛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待饭菜做好时,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谈论着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

标签:铜鼓 壮族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