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温州七夕习俗

温州有着自己的七夕节特色习俗,你知道温州七夕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温州七夕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温州七夕习俗
温州七夕习俗

龙湾 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七夕节,当地一般是舅舅给外甥送礼,包括米饼、九层糕、巧食等物品。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在七夕前几天就开始忙开了,磨米粉,制作这些送礼的点心,一些大户人家也会从糕饼店直接购买。

不过,在龙湾一带,当地人将巧食改称为“巧舌”(如市区称鸭舌),因为“食”字的本地话谐音折本的“折”(舌),反倒是“舌”字在本地话中和“赚”是同音。这和当地人重商的文化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永嘉场一带(永强旧称)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人家还会将脸盆里装满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来洗手洗眼睛,表示洗了以后会眼明手快。

孩子们则会在天井铺上竹板床,一边听长辈给他们指认天河、牛郎星、织女星,一边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不过常常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十分懊恼,互相发誓明年一定得坚持不睡觉,观赏这一奇景,十分有意思。

乐清 七月七,送巧人儿

乐清有“七月七,送巧人儿”的习俗,也是一个长辈给晚辈送礼的节日。

以前,我曾经听说清末时期,乐清本地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小姐到了七夕晚上,会用彩线穿针乞巧的。不过,普通人家一般就是在七夕晚上,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道坦里,教孩子念一些和七夕相关的儿歌,如“天上星、亮晶晶;七月七, 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双。园里种株瓜;糍麻少,分阿嫂,糍麻多,分阿大(音‘豆’)。园里种株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泰顺 七夕拜马仙

每年七月初七,泰顺家家户户都会组织年轻人祭祀马仙。马仙是从丽水一带传来的,也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氏三显真仙娘娘等。据民间传说和《景宁县志》记载,马仙原本是丽水市(古称处州)景宁县鸬鹚乡人,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人们于此建马天仙殿,作为求子的地方。

七夕清晨五六点,祭祀的人就带着祭品去马仙宫,除了传统的香烛外,还要带上时令水果、鱼鲞、鸡蛋、肉、茶叶、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要带上一种叫“明尖”的年糕制品,这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原来是做成小人状的,现在会做成圆锥体、鹤形等各种形状,一般会带上三五个,但也有人家特意做个特大的年糕,这种年糕制作不易,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开裂,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七夕求巧的寓意。

马仙宫还会有社戏表演,意思是“请神看戏”,通常会演一个早上。中午,祭祀结束后,大家将祭品带回家分给孩子们吃,求个吉祥如意,女孩子们还会求心灵手巧。有去祭祀的人家还会请客人到家里来吃祭品。

泰顺的孩子对周时,还会在孩子的手上系上红绳,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当地称为“绑蹄”,到第二年七夕节当天,再将红绳取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子的手以后能拿笔稳一点,做事手巧一点。

洞头:扎七星亭、拜七仙女

全国各地的七夕节风俗多半和牛郎织女有关。而洞头的七夕节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除具有情人节元素外,更具有儿童节、成人节、乞巧节、女儿节、祈福节、感恩节的成分,其中儿童节、成人节的成分最重,这也和洞头特殊的地理环境,渔业生产的高危险性有关,要求青少年必须早日成人,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有十分鲜明的渔村特色。

洞头总人口12.6万,其中五分之三讲闽南语,其先人从福建泉州、惠安等地迁入,居民以渔业生产为主。“七夕”习俗最早从福建泉州随着人口迁徙传入洞头,主要分布在讲闽南语的北岙镇、东屏镇、元觉乡和霓屿乡等50个村居。习俗的祭拜程序、制作技艺等一直保留完整,原生态的民俗传承300多年,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xx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东岙村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

洞头和闽南地区一样,在七夕节当天要祭拜七仙女(口语上尊称为七星娘妈,文学作品写作七星夫人),这源于洞头岛上广泛流传的古老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体察人间疾苦善恶。王母扮成乞丐下凡,见有人用糯米饭捣油灰来砌坟墓,上前乞讨却遭到一顿鞭打。王母大怒,惊异世人如此糟践粮食、势利寡情。玉帝降灾人间,连旱三年,五谷不生,六亲不认,让大家“人吃人”!七仙女得知,半信半疑,也化作乞丐下凡人间,向一摆渡老伯乞讨,得知用糯米饭捣油灰砌坟墓的是财主,而很多穷苦人连糠菜饼都不一定吃得上。七仙女拿着糠菜饼上报天庭,但是君令如山,不能更改。于是七仙女再次下凡代行天令,用米粉印成人形馃饼,施舍给百姓,瘦小的孩子吃了后长得又高又壮。人们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把这种印有人形的馃饼取名“巧人儿”馃,年年七月初七制作;为了给七仙女下凡以后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于是就扎出了“七星亭”,祭拜七仙女。大家盼望自家孩子能得到七仙女的关照,快长大,便有了成人节的仪式。

在洞头,七夕来临前半个月左右,就有一些匠人做成“七星亭”售卖。凡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都要买。如果孩子刚好满16岁,就一定要买“圆亭”(有两层),如果孩子不足16岁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则买个扁亭(即平亭单层)亦可。近年来,大家的经济条件都提高了,所以扁亭几乎都没人买,匠人们也都不做了,反而是三层的圆亭风靡起来,更讲究的家庭还会买五层或七层的圆亭。

“七星亭”是用蔑扎纸糊彩描制成的,无论哪一种“七星亭”,都贴有七仙女像,还有少数“七星亭”里会有一种叫做“磨喝乐”的泥偶,头是用泥做的,但因为制作麻烦,除非买家有要求,否则很少有匠人会做。

七夕傍晚五六点钟左右,岛上居民就开始准备在天井或家门口祭拜七星娘娘,贡品有七星亭、“巧人儿”馃、红龟、红圆、一盘花(7朵,一般为染指甲的凤仙花,讲究一点的家庭会用玫瑰、康乃馨等),彩色丝线七条(古时候,女儿出嫁都会用丝线来开脸,即用彩线将脸上的绒毛刮干净,而这彩线便是给七星娘娘开脸用的)、香粉七块(给七星娘娘化妆用的)、蛋(必须煮熟切成七瓣)、红绳串起来的铜钱、贝壳、长寿面、红枣等干果、时令水果、熟食等。有16岁孩子的家庭必须要杀一只公鸡做祭品,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可以用米鸡代替,家里有属鸡的孩子如果刚好遇到鼠年,也要用米鸡代替。

祭拜时口念祈福歌谣,与孩子一起祷告,焚烧七星亭。也有将七星亭放在第二年焚化的,讲述者曾经在半屏一带的一户人家里看到,他家因为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就将七星亭一起放在平时供奉土地、财神的供桌上,初一十五烧香,求七星娘娘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到了第二年七夕,买新的七星亭替换,再将老的焚化,年复一年,直到孩子16岁成人。

撤供后,公鸡供16岁孩子食用,寓意快长快大;红龟、红圆分送亲朋好友,告知孩子已“成丁”。拜七星娘娘的仪式从孩子一岁开始,一直到16岁成人,才结束。现在有些家庭是从家里的媳妇怀孕就开始祭拜,一岁和16岁时的仪式最为隆重,家里有一岁的孩子,祭拜时,红龟和红圆的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每样12个,遇到闰年每样准备13个,而孩子到了16岁祭拜时,红龟和红圆则是每样16个。

撤供后其他祭品由亲友们一起分食,如今的祈福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今年,东岙村的90桌七夕祈福宴已经被预订满了。今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祈福宴”,像泰顺的“百家宴”一样,进一步提升洞头的文化旅游品牌。

讲述者表示,她小时候的七夕晚上,女伴们会相约到葡萄架下,听织女和牛郎说悄悄话,大家还会用明矾和凤仙花染指甲。

平阳:“巧舌”加“风消”

平阳人会吃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甜饼,形似长形口舌,放在油里炸过,遍体粘上芝麻饼条,叫“芝麻巧”或“巧舌”。还有一种,将糯米和糖炊熟捣韧,先做成半寸多高,一寸多阔,一尺多长的年糕,放在风里稍晾干,再用木刨刨成薄片,进一步晒后,放在油里炸,当地人称之为“风消”(也有叫烘烧、风尚、烘鞘等,都是读音的关系)。样子其实有点像虾片,但虾片是五颜六色的,味道是咸的;而“风消”则是甜的,白色,边缘有一道红线,这也是七夕节孩子们最爱的零食。

这两道糕点都是妈妈送给女儿的,姑娘们一边尝吃巧食,一边在月下做各种手艺,姑娘们相信织女会使她们的手更灵巧,同时心里祈祷着仙女鹊桥会。或是外公外婆给外孙送巧食糕饼蓬包,寄托着长辈希望小孩子吃了巧食后聪明又伶俐,还有“巧合”的寓意。

《平阳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日夜,传说牛郎、织女渡银河,过鹊桥相会。民间孩童食“巧食”和“烘烧”,均为米粉制成的甜食。晚,妇女在中庭设巧食、瓜果,向天祭拜,并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以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名为“乞巧”。平阳县内很多地方的百姓有过七月七的习俗,并流传一些歌谣,如昆阳、鳌江有“七月七风消和麦麦(蚕豆)”、萧江有“七月里来七秋凉,牛郎织女会鸳鸯;若要相会七月七,草桥排落河中央”。

在鳌江还流传着“七月七日吃巧食”的故事。话说明朝时,浙南某地有一姓朱的员外娶妻苏氏,年届四十才得一子,乳名朱墨贵,夫妻爱似掌上明珠。墨贵时至七岁,员外亲自教子习文,可是这墨贵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之下,越来越笨拙。某年七月七,苏氏再三向员外求情破例给儿子到舅父家做客一次,舅母用麦粉拌上红糖芝麻做成长长饼条给他吃,墨贵非常喜欢,还请求舅母明年的七月七多给他送来面粉饼条。舅父陪他游山玩水,并带他到田间学点农艺,这使他大开眼界,增加自然知识,心胸开阔。回家后在父亲面前滔滔不绝说起农业栽种知识,头脑比以前灵活轻巧许多,不比从前笨笨拙拙的样子,遂改名朱巧军。事后,老员外在大门上张贴四个大字“耕读之家”。日间让他田间劳动,晚上习文读书,学业大进,舅父母得知也是万分高兴。于是每年七月七做起很多很多麦条,定名“巧食”,专给朱巧军吃。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七月七送巧食也就蔚然成风,直到现在。

平阳七月七习俗还与端午节习俗相关联,端午当天,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着的五色长命线,要在七月七剪下,并在剪下的线上系好“巧食”抛到屋瓦上,好让喜鹊叼去帮助牛郎织女搭鹊桥。也有小孩将时令果品陈于瓦上,并用小竹棒击之,以庆牛、女相会,叫做“敲瓦翎”。

在平阳闹村还有“仓头宫七月七庙会”, 当天要给马仙娘娘拜寿。

在平阳的农村,还延续“分七月七”的习俗。当年七月以前娶新媳妇的人家会给亲戚和房族分巧舌、烘烧、麦麦等食物。这些东西都是新媳妇娘家提供的。

瑞安、文成等地

另外,瑞安、文成等地,会吃一种形状、大小和手指类似的面点。瑞安当地一般用米粉拌上红豆,制作成手指般大小,蒸熟食用,以求“手巧”;而文成则是在面点里加上薄荷等,夏天吃起来,有种凉凉的感觉。当地也把这些面点称为“巧食”。

温州七夕美食

1、鱼丸

在温州家喻户晓,汤色澄清,鱼丸有弹性,精选温州本地新鲜的鮸鱼肉加淀粉制成,多为不规则长条形,曾被定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2、锅贴

温州市民最喜欢的街头小吃,既可下酒又是主食。独到的制作工艺,口感集柔软鲜美为一体,皮薄透软韧,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馅味鲜美溢口。

3、灯盏糕

温州最传统的名小吃,历史悠久。灯盏糕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

4、温州馄饨

温州家喻户晓的传统名小吃。制作精细,馄饨皮薄,馅肉用新鲜瘦肉,配以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汤鲜味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温州七夕好去处

1、大龙湫

灵峰、灵岩和大龙湫又被称为“雁荡三绝”, 大龙湫在三绝中又被认为是独占鳌头。南宋楼钥有诗云:“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攻瑰集·大龙湫》)可见在宋代,大龙湫便已扬四海。 此区位于雁荡山中部偏西,旧称于“西内谷”以奇峰、巨嶂、飞瀑取胜。高耸天际的芙蓉峰,变态无穷的剪刀峰,雄伟如屏的连云嶂,云雨漠漠的经行峡,谷幽潭深的筋竹涧,皆为胜境。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变幻多姿,蔚为壮观,更是令人叫绝。

2、龙湾潭

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南部,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风景区上游。 公园境内山峦叠嶂、奇峰异岩,飞瀑碧潭、溪流纷争,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自然景观51处,汇集瀑、潭、涧、湖、峰、石为一体。 天下一绝“七折瀑”,在龙湾潭背上,七潭七瀑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天下独秀“天柱岩”,在龙湾潭左侧,有一单体岩柱,形似擎天一柱。 公园内新建成的千米悬崖栈道和空中玻璃观光平台堪称中国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脚下是悬空的玻璃,在心惊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龙湾潭全景,真是美不胜收。

标签:七夕 温州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