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通用5篇)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篇1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通用5篇)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篇2

同志们:

在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上,市委把 作为我市“”时期的主要任务,并决定于 月底在召开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同时,近期国家要对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行验收。市第三次党代会把城镇建设放在了“”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举办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是落实“四城联创”战略部署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践。今天,旗委、旗政府召开小城镇建设现场会筹备工作动员大会,是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精神的一次具体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动员全旗各族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认真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承办好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全面展示我旗城镇建设新成果和各族干部群众新面貌,把“迎会”与“创城”活动融为一体,全面打造好文明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以崭新的形象、全新的风貌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旗区的检阅,奋力推动我旗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充分认识我旗城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绩

长期以来,作为典型的农牧业大旗,城镇基础建设非常薄弱,财政自给能力非常有限,城镇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存在着先天的、客观的劣势。年以来,围绕全市“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城镇发展战略,旗委、政府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提出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打造新型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率先构筑以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全面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资金难题,启动实施镇旧城拆迁改造和陶赖沟生态新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独贵塔拉新镇区和巴拉贡镇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小财政”建设“大城镇”之路。

(一)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城镇建设本身也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我们通过大规模的改造建设,让干部群众在参与和实践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打破了传统等、靠、要的思维,树立了城镇建设市场化的理念,破除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观念,树立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搞建设”的新观念;破除了“城镇建设只投入、不收益”的旧观念,树立了“可经营、能赚钱”的新观念;破除了“城镇建设找政府投资”的旧观念,树立了“找政府出政策,到市场找钱花”的新观念,彻底转变了全旗干部群众畏首畏尾、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落后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了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发展思路的大创新,推进城镇建设实现大变样。

(二)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年以来,旗委、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富有民族风格、彰显人文底蕴、展现时代气息的魅力新镇,以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在工业园区的支撑下日新月异。目前,已经确立了以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核心的城镇体系规划。镇形成了以环镇生态经济圈为绿色屏障,以旧城改造区、陶赖沟生态商住区和陶赖沟东岸新区为城市发展区,以南部新能源示范区为产业支撑,以环镇生态经济圈至镇规划区中间带为城市拓展区的城市规划发展格局,并在全面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镇旧城改造进展顺利,陶赖沟生态商住区和环镇生态经济圈起步建设,独贵塔拉新镇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巴拉贡镇“十大市政工程”全面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新型杭锦、魅力的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人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署光。我们相信,到“”中期,镇所有旧城区全部改造完毕,陶赖沟生态商住区、陶赖沟东岸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及环镇生态经济区将全面建成。独贵塔拉新镇区将从镇的规划建设全面向城市的规划建设转型升级。巴拉贡镇将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新镇区。

(三)“三化”互动成效凸显。通过近年来城镇建设的强力推进,城镇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全旗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80%以上,进一步强化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空间依托、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全旗综合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城镇吸纳和带动能力全面提高,打造了招商引资广阔的平台,汇集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置业,带动了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为城镇化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旗域经济实力日益壮大,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有力地助推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为城镇建设积蓄了强大的后劲。在强力推进“三化”互动的过程中,旗委、政府统筹推动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协调、良性互动的轨道。

二、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创城迎会”工作的重大意义

城镇建设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地区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地区人民群众成长力、进步力、发展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而“迎会创城”是展现我旗城镇建设成果和城镇建设方向的重要契机。市委、政府决定在我旗举办全市城市建设现场会,是对我旗城镇建设高度认可和重大支持。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全市树立了我旗新的形象,给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留下发展潜力无限,杭锦人民凝聚力、发展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及自治区的极大支持,为我旗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不言而喻,如果我们能够搞好这次“创城迎会”工作,成功举办好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将会推动和实现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

(一)做好“创城迎会”工作,是展示城镇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我旗对外影响的重要窗口。“创城迎会”的过程,是对外宣传的过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的形象和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荣誉,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我们要通过“创城迎会”工作,全面展示近年来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城镇建设成果,让更多的社会人士走进、了解和关注,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扩大的影响力,提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置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开发创业,吸引更多的企业集团前来建设兴业。

(二)做好“创城迎会”工作,是主动赢得上级支持,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动力的重要平台。“创城迎会”的过程,是通过努力工作争取上级支持的过程。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是市委、政府组织召开的关于城镇建设的专题会议,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这次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选择在我旗召开,这充分体现了市委、政府对我旗城镇建设工作成果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信任,更是在市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的显著标志。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全面做好“创城迎会”各项工作,从而赢得市委、政府对我旗城镇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更多的关注,赢得全市推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就一定会为全旗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争取和积蓄新的力量。

(三)做好“创城迎会”工作,是全面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创城迎会”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互动、协调共进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以创促建”、“以会促建”,通过“创城迎会”工作,强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城镇面貌更美,功能更全,品位更高,形象更好,聚集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强,影响和带动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繁荣和活跃三产服务业,全方位激活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增强发展的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使现代化城镇建设成为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强大引擎。

(四)做好“创城迎会”工作,是检验锻炼干部队伍,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合力的重要载体。“创城迎会”的过程,是全旗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先争优的过程,是各级领导干部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过程。我们要把“创城迎会”工作作为检验干部工作水平、提升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作为优化干群关系、增强干群合力的重要载体,充分调动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支持“创城迎会”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增强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凝聚新的强大合力。

(五)做好“创城迎会”工作,是改善民生,提升全旗各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契机。“创城迎会”的过程,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创城迎会”工作,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城镇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加快完工一批市政工程项目,全面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功能,让群众更加全面地感受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体面、更有尊严。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篇3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特征和灵魂血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自己文化的价值,精心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文化的发展前途满怀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了辉煌灿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高度珍视,充满自豪。但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有的中国人曾一度对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回望这一文化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贡献,中华民族才走出了文化迷茫,重振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愿景,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文化境遇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相互依托,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力的强盛,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始终居于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但鸦片战争以后,在饱受列强欺辱、奴役后,有的中国人逐步丧失了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民族国运衰微、惨遭欺凌,在文化方面陷入困顿迷茫的境遇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使命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找到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终结了中华民族受宰制、受奴役、受屈辱的命运,把落后挨打、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清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所导致的文化封闭不仅窒息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也遮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古老的文化已难以承担起为民族安身立命和救亡图存提供智力支撑以及方向引领的使命,中华民族被迫从域外先进文化中苦苦寻求民族救赎的智慧和药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登场,才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引领和实践先进文化,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观照并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运用中国文化诠释和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生机活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嬗变,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第三,中国共产党创新培育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彰显民族精神气象和性格特质的文化依托,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一方面自觉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注入民族精神之中,创新培育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为表现形式、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为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中国文化自信培植和积淀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绵延古今的中华文化,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落伍的历史境遇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担当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同时,也自觉地担负起延续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既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富强和复兴提供了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方向引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直是让中国人纠结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于这两大难题,五四运动以后,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没能作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回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进程中也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发展之道。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方法,先后悟出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确立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价值目标,明确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重振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想和信念。

中华民族走出文化迷茫、告别文化自卑、经历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篇4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卓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逐步深化管党治党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规律,在强化党内监督基础上,把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敢于和善于自我监督、自我革命、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必须做到敢于和善于刀刃向内、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才能监督好自己,才能带动外部监督帮助我们党监督好自己

监督问题是全人类政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当代政党政治治理的共同难题。过去,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的话语霸权,在其全球推销的价值体系中极力宣扬,他们的所谓民主制度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自信地宣告了“民主的终结”。然而,我们看到的西方国家却从来不是这样乐观的现实,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越来越显示出前景的晦涩,无论是日韩还是欧美,各种政治丑闻和经济腐败连西方的学者也无法自圆其说。毋庸讳言,监督问题同样是共产党执政国家一直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长期以来西方诟病社会主义国家的焦点问题。在和平建设时期一党长期执政,没有了残酷的战争环境制约,不要反对党或在野党的制约,共产党国家能够破解监督难题,自己给自己治病动手术吗?西方国家的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前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执政失败的教训似乎验证了他们的推演。但是,正像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发出的诅咒式的预言,在中国改革、发展和治理的巨大成果面前纷纷失灵了一样,监督问题也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展示出了光明的制度前景,使西方不得不承认自己预言的失灵。

党的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卓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深化管党治党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规律,在强化党内监督基础上,把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从实践来看,“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我们党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不断实践中,持续实现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并切实落在制度安排上,落在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上。我们党着力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就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着力形成党委主责、纪委专责、巡视派驻全覆盖的党内监督制约新机制,并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安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抓住抓好了党内监督,就抓住了权力监督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监督,也是最重要的监督,因为我国独特的政党制度决定了党内监督在中国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敢于和善于自我监督、自我革命、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必须做到敢于和善于刀刃向内、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才能监督好自己,才能带动外部监督帮助我们党监督好自己,才能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离开了这种能力,党面临长期执政的危险就会加大。道理很简单,我们党掌握着执政权和领导权,如果自己都不敢自我革命、自我监督,就不可能有别的力量能够监督我们;如果我们党不能下决心做好自我革命这篇大文章,党内监督乃至其他任何监督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作用。

首先,强化党内监督要切实把党内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安排。一方面,加强党内监督,扎紧制度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所有重要论述中,许多内容都与党内监督密不可分。另一方面,xx届六中全会对党内监督专门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用较高位阶党内法规对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以及强化自我监督构建监督体系等作出系统规定,为党内监督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依规治党、制度治党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把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贯通起来,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其次,强化党内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的体系和机制。其一是建立党内监督体系,即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其二是形成党内监督机制,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着力形成党委主责、纪委专责、巡视派驻全覆盖的监督检查机制,并与领导干部问责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全党和社会各界信服的成果,与党内监督的体系和机制的确立和运行有直接关系,相信以后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第三,强化党内监督要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必须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党的xx大以来,党内监督得到有效加强,监督对象覆盖了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在此基础上,要求适应形势发展健全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国家监察体系,对党内监督覆盖不到或者不适用于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使我们党真正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这个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跳出历史周期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延伸和加强,同时也与党内监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应在完成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要把准工作职责,改革后的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内容涉及查处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三个层面,必须依托纪检、拓展监察、衔接司法。二要做到相互贯通,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和监委监督调查处置,既有共通点,又有区别处,但根本上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生动实践。三要用好“两把尺子”,坚持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子和严格遵循宪法法律法规相统一,既强化党内监督,用纪律管住党员干部,又深化国家监察,确保公权力为人民服务。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篇5

一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对一些案件,如王斌余案件的报道,要正确引导公众情绪。二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报道要注意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特别要看到主要的方面,正确引导舆-论,不能有失偏颇。

要提高宣传报道水平。做好团的宣传工作,必须树立用正确的舆-论占领阵地的意识,不断加强整体策划,提高舆-论引导-

水平,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按照团的工作总体部署,加大报道力度,努力为青年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青年办实事。共青团在教育、引导、服务青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中的探索和创新,有不少的闪光点,有很好的新闻宣传价值,其中很多工作在社会上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各级团组织要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以及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宣传出去。团属报刊也要通过报道这些好的做法,更好地为共青团联系青年、引导青年服务。

要注重宣传报道工作创新。新形势下,团属媒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开展鲜活生动的宣传报道,努力创新表达方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团结引导广大青年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围绕青年在学习、工作、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为青年提供文化精品、精神食粮和优质服务。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大有希望,大有作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十大杰出青年和广大的青年志愿者等,都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青春是奉献的青春,多彩的青春。他们奏响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交响乐章,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之歌。我们做青年工作的,要经常深入到青年中去,与青年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追求。我们的青年报刊要时刻贴近青年,大力讴歌青年先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奏响时代的强音,才能赢得青年,也才能赢得市常

要不断加强团属新闻出版队伍建设。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为我们加强团属新闻出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要结合新闻出版单位的实际,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编辑记者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引导编辑记者讲政治、讲道德、讲-法制,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引导年轻编辑记者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巩固和扩大“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引导团属新闻出版单位进一步增强用“x”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出版工作的自觉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编辑记者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为推动团属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是青少年文化事业的主体,是共青团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全团办报、服务全团”的方针,把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办好,做强做大,从而巩固共青团的思想舆-论阵地,不断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全团办报、服务全团”是团的宣传报道工作长期的经验总结,是团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团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从理论上看,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是共青团的机关报、机关刊服务全团、团结引导青年的坚强阵地。团属报刊的性质决定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是团属报刊的主人。从实践上看,只有做到“全团办报、服务全团”,团属报刊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党和团组织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一个重要保证。办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不只是报社、杂志社人的责任,更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责任。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方针,在推动报刊质量提高和事业发展、完成全团的宣传报道任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新形势下,坚持“全团办报、服务全团”的方针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各级团组织和团属报刊结合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实际,进一步落实这一方针,就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共青团的宣传舆-论阵地,更好地服务全团工作发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要大力支持报刊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团办报”的良好局面。各级团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分管同志要具体负责,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要积极参与办报办刊,就编辑、采访等工作向报刊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报刊提高质量。要扎实做好自身的工作,推动共青团工作深入发展,为搞好宣传报道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帮助报刊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要协助报社、杂志社加强记者站和通讯员队伍建设,关心、支持记者和通讯员的工作,巩固和发展“全团办报”的网络格局。要用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善于通过团属报刊来传递共青团工作的信息,报道工作经验,指导各地工作。要利用团属报刊的平台,做好服务青少年的工作。特别要从共青团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战略高度,大力支持报刊事业发展,帮助报刊扩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扩大社会覆盖面。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近年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报道各地团组织的重点工作,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展示青年时代风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贯彻“x”重要思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年月以来,中国青年报进行了版面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报道,充实了团的报道队伍。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国青年报作为团报的办报宗旨和定位,为各级团组织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服务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彻“政治家办报”的原则,按照党的要求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深入报道团的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充分反映共青团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崭新实践和生动创造,有关采访报道要舍得给版面、给位置,舍得配精兵强将,舍得花功夫策划,舍得发重头稿件,切实把服务全团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三贴近”,坚持“三深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的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以服务青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提高报刊质量,壮大报刊实力,推动团的机关报刊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