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他们长年累月辛劳在教学第一线,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点亮学生们的心灵之光,跨过漫漫的人生岁月,送走一批批国家需要的人才。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一)

老师们:

上午好!

近两个月的假期转瞬即逝,我们带着一份对家长的重托和教育的责任,又回到了各自熟悉的工作岗位,开始了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掀开了新学期崭新的一页。新的学期,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在此,我希望全体教师尽快调整心态,继续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实现本学期工作目标开好局、迈好步!

老师们,有缘人相聚。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四名新老师,他们分别是洪艳群老师、周萍老师、胡永华老师、陈爱华老师。下面有请他们上台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让我们再一次对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当然,有聚也有散。这学期,我们有三位老师调往了渝水六小,他们分别是刘琳、胡小艳、黄志平;有一位借用老师高冬莲回了原单位;有两位借用老师李晖、杨桂芳调往了仙来学校。虽然他们不再在渝水三小工作,但渝水三小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们闪光的足迹。在此,我提议:我们全体教师也用最热烈的掌声欢送他们!

这学期,我们还有五位老师响应区教体局的号召,分别派往新溪中心小学、罗坊中学轮岗支教。他们分别是:李克彬、肖翠萍(新溪);胡鸟英、姚小娟、许小放(罗坊)。这五位老师当中,除了李克彬老师是个人主动申报外,其他四位老师克服了身体的种种不适与家庭生活的诸多困难,勇敢地走在教师轮岗队伍的前列。在此,我也提议:把最感动、最美的掌声送给他们!同时,我也希望这五位老师所在的年级组今后所有的活动要邀请他们参加,多与他们交流,并创造机会到他们所轮岗的学校看望他们。

老师们,新的学期,借此机会,我有四句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因为,作为生活者和教育者,我们需要经常被提醒。由于每一个人所站的立场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也由于人们眼界不同,志趣不同,对教育理解的层次不同,所以对这四句话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就会不同。但一个心灵开放和善于思考的人,一定会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四句话。必须申明的是,这四句话不是我的原创,只是借用。

一、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在更多的人穷得只剩下贪欲的今天,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那么在谈文化底蕴之前,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是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是学历吗?是经历吗?是阅历吗?我想都不是。最近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例如:语言、性情、心态等);

2.无需提醒的自觉(例如:收到开会通知立马就知道不迟到);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例如:上班虽然不打卡,但没有特殊情况按时上下班,按时进课堂);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教育就是一门有良知的事业,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我认为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例如:北京房山二中的李平老师感恩学生的故事,更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所以,要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新的学期,希望我们一起努力。那么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决定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那么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读书就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我记得江苏省常熟市莫诚中心小学马雪芳校长来渝水区讲座时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出喜欢阅读的学生;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老师一定教不出喜欢阅读的学生。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爱上阅读,首先我们要要求自己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本学期书香校园的创建还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对于读书活动这方面,我有一点建议,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但是一定要有所侧重,突出专业。因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经典著作、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有的甚至完全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只有有专业功底的教师,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才有优质的教育质量。

二、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曾经或多或少被许多报刊、杂志、微信圈刊载、分享的一些故事感动过——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而感动,为高贵的情怀和良知而感动。我想,一个易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但作为教师,如果能真正发现、收集、整理并撰写身边的感人感动故事,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更是一个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

那么,新学期,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的小故事,并把它以教育日志的形式记下来,或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断,并储存在自己的电脑中,等待学校召开家长会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例如:北京房山二中李平老师为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的故事就完全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因为教育的成功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位有心人。

老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工作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激情,没有热情,必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新的学期,我们应让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让感动常驻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奉献。

三、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新的学期,我们另外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一如既往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本学期,渝水区教体局将在10月份启动“高效课堂走进学校”系列展示活动,共有六所学校必须参与展示活动。我们学校是第一站。展示的内容有五个一:展示一个课改宣传片,校长做一个课改主题报告,开设一个课改论坛,展示渗透了课改元素的特色活动成果,高效课堂教学展示。

因此,本学期的四五年级每一位教师要继续上一堂公开展示课。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实在是上不好,也没有这个能力。好不好没有关系,这是一项工作任务必须完成,而且要乐观面对。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当中太多的“不愿意、不可能、不行”,其实这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藩篱。如果我们总是把“不愿意、不可能和不行”的圈子划得太大,那么“愿意、可能、行”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愿意”变“愿意”,不可能”变成“可能”、“不行”变“行”。

因为科学家指出,积极参与是人类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例如:拒绝接受工作任务、同事关系不佳等等,都会对人的身体和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新学期,我们要学会拥有乐观积极的心境面对每一项工作任务。并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美好的!”

四、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我相信每个成功人士的辉煌都源于最初的鼓励所给予他的温暖和力量。虽然说鼓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才,但鼓励对一个人信心的获得、价值观的确立,甚至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哪怕再调皮的孩子,他的身上也肯定不会缺少闪光点,其实很多时候缺少的恰恰是我们老师的一双慧眼。

老师们,对学生的鼓励需要我们对生活的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细致地把握住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从容、传神地表现那些温馨的细节。

老师们,新的学期,让我们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心灵变得丰富深刻,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并善于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从而成就幸福人生!

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二)

今天,我们召开高一年级“高效课堂”启动大会,主要目的是宣传和发动广大教师,以主人公的姿态和必胜的信心积极地行动起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高效课堂,做智慧教师!

目前,我们的传统课堂出现了结构性弊端。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要备教案、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很累。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学生是默默的听众,课堂缺少互动,学生常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不动脑、不动手,课堂低效,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重,学生很苦。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怎样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改要求我们——创高效课堂,做智慧教师!

创高效课堂要以“五个构建”为目标:构建学生主动乐学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以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学乐思;构建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服务的课堂—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攻方向,全面培养思维、交流、表达、独立、组织等综合能力;构建适应高考的课堂—以能力和思维训练为主旨,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以训练过程为主线,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适应规范办学的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并统筹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时间,实现两个学习的沟通、衔接和互补。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经历”、“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大舞台,成为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成为放逐自由灵魂的跑马场。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充满生命的律动、情感的生动和思维的灵动。

做智慧教师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做到“两个重建”:重建教学关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做智慧教师需要我们做到“六要”: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做好每一节课设计;要讲究方法、当讲才讲—提高每一节课效率;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做好每一次辅导;要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完成每一次答疑;要精心选编、认真批改—落实好每一次作业;要转变角色—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做智慧教师还需要我们做到“七让”:能让学生先学的要让学生自己先学;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能让学生解决的要让学生自己解决。

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就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建构“四新”教与学,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新学生”、“新人类”族群的成长壮大,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人性道德、散发出生命蓬勃的活力,让教师感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我相信,实现了这样的课堂,老师就是智慧的,学生就是快乐的!

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投身课改的洪流,体会教育的诗意,充分享受作为教育人的幸福和荣光,创高效课堂,做智慧教师! 

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三)

各位老师:

首先代表校长室向大家拜一个晚年!20xx年是平和建校的第二十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回首过去,更要展望未来。在寒假里,我对教育者的战略思维做了一些思考,今天和大家分享。

寒假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什么江西男上海女、哈尔滨天价鱼等等,我最关心的是引力波的发现。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结果,爱因斯坦在1920xx年提出广义相对论,1920xx年发表。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我要说他也是最伟大的战略家。战略家是什么?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想想看,120xx年前,你提出一个理论,当时几乎没什么人搞得懂,120xx年后被验证了,人生最炫酷的事不过如此。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会说话和走路很晚,即便成年之后也有轻度的阅读障碍,直到他谋得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位置之前,他的老师都没有想到他们教过的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说到爱因斯坦,我要提人和人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是极其巨大的。多元智能学说告诉我们,人类有七种以上的智能,以数理逻辑智能来说,爱因斯坦跟普通人的差距相当之大。难怪在他死后他的大脑会被仔细研究,并被发现从体积来说就超过常人。一位在剑桥读研究生的学生感叹这种智力上的差异,说到本科在清华读物理,清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甚至大于人类平均智商与狗的平均智商之间的差异。他举例说,第一次考试班级平均分不及格下,有大牛考90。他发奋图强,终于考了一个85,大牛考98。这个大牛后来有幸加入引力波团队,成为团队几千上万人中的一个无名之辈,不过是为了验证爱因斯坦120xx年前的一个理论。普通人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少?数理逻辑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在某方面有惊人的天赋,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教育,能否帮助学生在他最据优势的领域实现自我,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引力波的发现有什么意义?电磁波就是很好的例子,两百多年前,人类还不知电磁波为何物,但今天,在移动互联时代,没有网络,没有wifi,多少人会抓狂?有人说,引力波的发现将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推进一大步,也许再过若干年,星际旅行就会成为现实。我们访问火星,大概可以朝发夕至。

我在寒假里重读了一本书,美国人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版,影响非常大,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乌克兰与俄罗斯关于克里米亚的冲突问题,穆斯林与西方世界的冲突问题,亨廷顿早就给出了预言。这是真正的大牛人!书中有一段话与儒家文明有关,给大家摘录如下: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亚洲文明与美国文明之间根本的文化差异显现出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盛行于众多亚洲的儒家精神强调这样一些价值观:权威,等级制度,个人权利和利益居次要地位,一致的重要性,避免正面冲突,“保全面子”,以及总的来说,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个人。此外,亚洲人倾向于以百年和千年为单位来计算其社会的演进,把扩大长远利益放在首位。这些态度与美国人信念的首要内容形成了对照,即自由、平等、民主和个人主义,以及美国人倾向于不信任政府,反对权威,赞成制衡,鼓励竞争,崇尚人权,倾向于忘记过去,忽视未来,集中精力尽可能扩大眼前的利益。冲突的根源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

亨廷顿的观点之所有引起极大争议,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认为西方价值是普世价值,而亨廷顿则说,所谓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至上,只是西方文明的价值观,而西方文明,只是人类当今至少7种文明中的一种罢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儒家精神以百年为单位来思考问题,这正是教育的节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鼠目寸光何其多哉!

这两年开始,国际课程就特别火,很多家庭希望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但什么时候送出去,不少家长有困惑。我最近接待了一位报考平和高中国际课程的家长,他说,让孩子在国内读高中国际课程,再去国外读本科,是一条相对稳妥的路径。他告诉我,由于要孩子比较晚,圈子里朋友的孩子都比他孩子大,许多家庭在孩子初中甚至小学就通过移民等方式把孩子送出去读书,然而许多并不成功。有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不愿意学中文,出现在家里家长说中文,孩子说英文的情况;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完全是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权益,家长无可奈何。他总结说,我那些朋友,很多已经“失去”或“几乎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他们都很后悔。我很幸运,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本来也想早点把孩子送出去的,现在改变主意了。这位家长讲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到西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孩子过于年幼,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文明的冲突在家庭内部上演。

文明的冲突最终会导致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即便拿了西方的身份,乃至融入西方的文明,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仍然会被当成华裔看待。身份认同的混乱会带来很大的冲突,除夕夜香港旺角的骚乱,表面是无证摊贩的问题,其背后是香港的衰落带来年轻一代身份认同的焦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西男上海女的冲突也同样是文化文明的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平和走中西融合的教育之路,从战略上看,应当坚持走中国基础教育的改良之路,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但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培养的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有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使命。

战略思维就是要向前看,预测未来。最近有一篇文章近期比较火,叫《中国正在发生的100个变化》,其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也可供我们参考。其中一些变化我摘录如下:

6、最贵的东西:以前是地段,现在是流量,未来是粉丝

9、自由职业正在大量兴起

10、人的个性被不断释放,兴趣正在成为谋生手段

14、未来人人都是微商、人人都是自媒体

22、未来每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

26、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句话不再成立

27、所有的经销商都将消失

30、公司将消失,服务和平台永恒

38、人类正在去感情化,只愿意相信数据,变的像机器

39、机器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人内心,变的像人

40、创造力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不懂创业是最大的文盲

41、没有文化依然可以做企业的年代一去不返

42、要么自我破坏,要么被破坏

46、你的“信用”比你的“能力”更值钱

47、当人人都在讲规则,道德自然就会兴起

53、中国的未来早都写在了中国历史里

83、各尽其才、各取所需、和而不同、方为大同

85、当政府开始跟企业抢人才,中国就真的崛起了

有一位蔡同学,很多老师都认识他,在平和读了20xx年,成绩很优秀,高中毕业后去英国留学,读了一个国内大学不常见的体育管理专业。在平和,他是校足球队队长,在读大学期间,坚持踢球,还业余时间去一家华文广播电台做英超解说,并且考出专业足球教练证书。一年前回国,成功应聘进入上海一家中超俱乐部做青年队教练,还兼职在网络媒体解说英超。我们既佩服他,又羡慕他,因为体育和文化是当今中国的朝阳产业,他数年前做出的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兴趣,又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我在这里胡乱预测一下,奥数大约还有十年会开始走下坡路,应试学科的补习十到十五年,英语的托福和SAT等标化考试我看也就十到十五年,因为到了2030年,英语和美元的地位究竟如何还真不好说。反之,一些个性化的非应试学科的学习辅导机构会大量兴起。

回到学校教育上来。初中部的李春雷主任在行政圈子里转发了一条微信,主题是“学校在20xx年内即将发生的颠覆性变化”。我看了一下,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就业需求方面更看重交际能力;第二,老师和家长都厌烦一味追求成绩;第三,人工智能使学生受益个性化学习。这三个变化我看不需要20xx年,现在正在发生。事实上,上海基础教育的格局,在十三五期间将发生大的改变,走中西融合教育的双语学校将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追捧,一味追求应试的学校将逐渐被家长抛弃。平和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将有机遇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第一选择,这在20xx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影响上海学校教育格局并使其加速变化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全球化,中产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得中国迅速融入世界,学生海外求学有了更多途径,中产化使得更多的家庭有经济基础为孩子在全球范围选择更好的教育,信息化则使得家长的择校更加理性,这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化学反应,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巨大挑战。除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外,信息技术成为一只单独的力量,对传统学校模式构成威胁。未来的学校会不会消亡,教师会不会大量失业,如果学生能够在网上学到所有的课程,并且所有的课程都是最好的老师授课,为什么他们还要到学校去?

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校教育,这一点已经成为现实。这种改变是在多大程度上,会不会取代实体学校,争论非常激烈。我的观点是谨慎怀疑。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无可争议是王羲之,书法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是《兰亭序》。这篇行书作品是王羲之在一个晚上和一帮朋友搞party,大家喝了点小酒之后吟诗作赋,然后有人提议说把做的诗编个集子,让王羲之写一个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话说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自己的作品大吃一惊,居然写出这么好的字,重写了一遍,不满意,再写一遍,还不满意,自此再也没有创作出达到《兰亭序》水平的作品。如果是机器来做这件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工艺品,但是创作不了艺术品,艺术品包含了创作者的生命,作者在创作时的人生状态被注入了作品之中,冰冷的机器能做到吗?

寒假期间还发生另一件事情,也具有里程碑意义,那就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击败了职业二段棋手、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这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战胜职业围棋手。早在1997年,IBM开发的计算机“深蓝”就击败了当时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围棋比国际象棋要复杂得多,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要考虑的可能性是一个有限的数字,但没有好的算法,这个数字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目前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处理。职业棋手被人工智能击败震惊了围棋界,大家都很期待三月份韩国棋手李世石和阿尔法的决战。尽管从之前的对局来看,李世石似乎胜算更大,但人类一年最多只能下1000盘棋,而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一天就能练习几百万局棋,谁知道这一个多月阿尔法会有多大的进步呢?更何况在击败欧洲冠军的棋局中,光看棋谱,职业棋手竟无法分辨出是人工智能在下棋,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李世石被击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上,这将是一个重大事件。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科学家预言,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即将到来,计算机将具备情感、性格、气质等生命特征,会思考甚至具备自我意识,一些科幻作家甚至已经在描绘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劫难了。

我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目前状态下,学校教育不能被信息技术取代的价值所在,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个体不是机器,需要在有文化底蕴、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文环境中成长。未来的学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越来越居于次要地位,交给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学生的精神、心理、个性的成长将成为教育者关注的核心。

未来教育往什么地方去?寒假期间我在微信圈里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分别是:个别化教育,伦理型教师,数字化教育,全民性阅读,社会化融合,体验式校园。还有一篇是《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原载于《光明日报》,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教授通过对数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及就业之后的跟踪调查,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出我们的教育在给学生的三个能力方面有重大缺失,分别是:人格养成,通识性能力以及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也正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本质是什么,我来谈一谈我的理解。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三三法则》,谈到我们对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的了解,都可以通过三这个数字来表达。这个寒假,我家族里两位长辈在一周之内相继去世,而上海的一位大导演黄蜀琴也在几天前离世。让我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年前,我参加小学部三年级学生集体生日活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张名片,正是黄蜀琴,原来她的外孙女在平和读书,还是一位混血。我与她仅有此一面之缘,因此伤感。人的一生,主要处理的是三个关系,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少年时代,更关注的是与社会,青年时代,则是与他人,中年之后,更多地开始对自我有认知。

再来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备课时要写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天,上海的每一位教师在写教案时都要思考教学如何在这三个维度上达成目标。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依然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上,过程与方法也开始有所涉及,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有可无,很多老师甚至自己也很困惑。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在大学里我对他是仰视的。他做投资多年,有一次跟我聊天,说,这世界上做任何事要做到顶尖,都得掌握三个要素,首先是基础知识,ABC,基本规则得清楚;其次是技巧,每一个领域,做熟了总能生巧,提高效率;但是到最后,还是要洞悉人性。事物千变万化,人性永恒。

以上这三个例子,恰说明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学校教育关注的是一,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却是三。这就是教育变革的方向。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关注重心就可以调整。在过去一年的几次家长会上,我提到平和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素养:工具与技能,兴趣与特长,文化与传承,视野与境界,挑战与勇气。同时,在去年下半年我为“平和人物”的评选写的序言中也提到,平和人物需具备“五自”精神,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其中自主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学生终将离我们而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而非灌输与塑造。自由是人一生追逐的目标,从经济自由到精神自由。自然指的是真实,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学生需要真实的生长。自信与自省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真正的自信一定会自省,自省也能增长自信。

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孩子的未来幸福。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与教师焦虑,还是源于我们的短视。有一次一位家长咨询我孩子升学的问题,他的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我就劝他说,你还担心什么呢?你的事业这么成功,已经进入上流阶层,而今天这个社会,阶层是固化的。BBC曾经拍过一个视频,跟踪调查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落到下一个阶层的概率微乎其微,对他们来说,学校教育并不能改变什么,上普通学校与上名校对他们的未来并没有什么本质影响。而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如果他们不能上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他们脱离家庭原来阶层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很渺茫。我们这一代60、70后的人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经历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也不多见的阶层不固化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合作机构真爱梦想基金会的志愿者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甘肃有一个会宁县,是全国有名的高考县,那里自然条件恶劣,没有什么经济产业,教育是最大的产业,出过很多高考状元,研究生博士生不计其数。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会宁出去读书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在大城市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于是回会宁考公务员竟成为很多人追捧的出路。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写照。我接着对他说,你想想看,你的孩子读大学总不会是问题,关键是在哪里读的问题,大学毕业之后凭你的关系网,给他找一份工作不成问题。你所要考虑的,是你的孩子能不能把兴趣与职业相结合,在工作之后,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你是不是现在已经开始培养。如果你的孩子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工作中能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那他一定能有快乐的一生。那位家长听我说完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说,谢谢校长让我头脑一下清醒了。我要补充一个案例,我自己的案例。20xx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做投资,那时网络股泡沫很大,我记得有一天,我们在一个省会城市的大楼里办公,办公室里一片死寂,因为我们投资的网络股泡沫破灭,股价直线下跌。然后我们突然看到有一个外墙清洗工系着安全绳从高处落下来,一边擦外墙的玻璃,一边快乐忘我地唱歌。突然他意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看他,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我们打了个招呼,然后接着唱歌干活。那一刻我受到很大的触动,我问自己,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吗?我的内心快乐吗?我后来毅然转换了领域,虽然还是做金融,但现在的工作自己很喜欢,也更有成就感。

讲了这么多,大家一定觉得战略思维让我们看问题更清楚,那么,战略思维从哪里来?我简单总结了五点。

一是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往高往远了看,或者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往后退,看事物的全貌。我最近读到山东乐陵市实验小学的改革经验,其中一点,就是将原来强调的每节课的目标调整为每周目标,周是最小的目标单位,这个单位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放大。此外,上学期结束前我跟学校中层分享了我的“时空观”的思维。我们每个人在茫茫时空中,内心都有一种孤独感,因此,我们需要给自身定位,知道我们在哪里,从哪里来,往哪儿去,谁和我们是一类的,哪些人比我们厉害,哪些人不如我们。我的一个建议是对一个关注的问题尝试用分类的方式看待,三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篇讲家庭教育的文章,叫《家长能给孩子什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关注孩子吃穿住行,健康身体,良好教育;第二个层次,给孩子勤奋工作、善于合作与承担责任的行为榜样;第三个层次,对孩子进行使命感和生命意义的培育与塑造。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读了之后,是不是会有启发,然后发现,哦,原来我还在第二层,我应该向第三层努力,隔壁那家还在第一层。

第二个例子是梁漱溟1920xx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所做的演讲,主题是《思维的层次和境界》。梁漱溟将思维分为8个层次或境界,分别是:1、形成主见,2、发现不能解释的事,3、融会贯通,4、知不足,5、以简御繁,6、运用自如,7、一览众山小,8、通透。我读了之后,自己对照,觉得自己目前应该在3和4之间,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尝试的是5,我希望用简单的语言跟大家解释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事情,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连1都不到,因为他是没有主见的,他习惯于听别人讲,缺乏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二是专注。这个大家很能理解。以前曾经跟大家分享过一万小时理论,任何智力正常的人专注做一件事累计一万个小时,一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一万个小时,以一天8小时,一年200工作日计,大约需要7年的时间。

三是忍耐。决定容易,等待太难。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密码是不一样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等待花开。十年磨一剑,修炼的是技艺,也是人心。有的时候,看到问题所在,下决心刮骨疗毒,刮骨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坚忍就成为最为可贵的品质。

四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破坏。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不进行自我破坏,就会被破坏。破坏的过程是解构与重构,先将原有的结构打破,再建立新的结构。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创新力看三个指标:桌子是否乱,是否经常迟到,饭量是否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创造力十足。这个显然跟我们原有的观念相冲突,但据说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一张凌乱书桌是凌乱心智的表征,那么一张空白的书桌意味着什么?办公桌整洁意味着效率,意味着自律,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这是传统的看法。然而我们的确也需要追根溯源,经常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有时会质疑我们的一些常规做法,其中有一些质疑我觉得是有道理的,那些常规也是需要被打破的,至少,值得拿出来讨论。这个寒假初中部的王继巍和尚晓云老师带学生去英国游学,学生每天都用文言文写游记,王老师绞尽脑汁,用一首《沁园春》点评,很有创意。学生的热情得到激发,创作出的作品极具水准,让人赞叹,这正是教师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结果。

五是真诚。我前两天看崔永元在柴静《看见》一书发布会上的演讲视频,崔永元说,要真正地看见,需要真诚,需要诚实,而非掩耳盗铃,这样才能看见真相,看见常识。在平和,我们提倡大家用真诚的态度,平和地探讨学术问题,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心扉打开。

当然,不能缺少的还有理想。平和有一批为了理想而教书的老师,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大多数学校,这也是我们这么多人愿意为平和付出情感智慧与生命的原因。在任何领域,总有一批为了理想而做事的人,我希望,平和能成为理想者的精神家园。

最后,用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两句诗作为结束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