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幼儿爱牙日总结(通用3篇)

幼儿爱牙日总结 篇1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宣传主题是。我站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护牙齿关爱老年人牙齿修复的意识,也发现了群众对口腔健康认识不足等问题。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幼儿爱牙日总结(通用3篇)

1、围绕主题,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口腔疾病防治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和关注,推动全社会关注牙周问题。

2、通过检查了解到,参与就诊咨询的人群中老年人多是牙齿缺失严重及口腔卫生情况不良等牙周问题疾病。

3、一些人对口腔科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口腔科仅限于牙病的治疗。

4、有部分群众对此类公益咨询宣传活动持观望或不信任态度。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

此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8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250余次,通过该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提高了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爱牙日总结 篇2

望着渐渐长大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的进步,让我感受到一种自豪感,一个学期转眼过去,耳边仿佛还是孩子们的嬉笑声。我也要整理一下我的思绪,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各项工作水平。以下我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业务学习、家长工作等方面对本学期工作做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我在思想上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并认真做记录。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

二、教育教学方面:

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好主题活动,精心安排好每周计划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好每节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个性的发展。

1、从生活抓起,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本学期,根据班级计划中我班的几个弱点,着重开展以下活动来促使班级常规良好风气的形成:对进步的幼儿及时表扬,对落后的幼儿给予鼓励;在活动中,我有针对性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做到“二净,二轻”即:,桌面净,地面净;说话轻、走路轻。

2、每天保持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带领幼儿认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每周计划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现状情况,合理设计好每日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和运动量。一学期以来,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逐步上升。

3、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的学习途径是在游戏中增加知识,我注意到发掘每一个活动的游戏价值,幼儿在有准备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自我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的方法,在每次活动中,我先在教室里布置一些与主题活动有关的知识内容图片或其他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通过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使幼儿得到发展。

三、业务学习方面:

我深刻地认识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我十分注重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学校组织的听课、学习等活动让我在工作思想和教育行为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而且我也体会到在幼儿园这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中,进步是一种需要和必然;我利用空余的时间翻阅一些有关幼教方面的书籍,从中了解最新的幼教动态,学习幼教杂志上的文章,了解幼教改革的新动向,看到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方法,及时摘录下来,并同时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在业务学习中使我知道了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幼儿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我自制一本幼儿观察记录,在每次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认真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

三、家长工作方面:

这个学期我与家长们相处得很愉快,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和表扬。我经常和家长交流幼儿教育,介绍育儿知识新书。班上的各项活动需要家长支持时,家长们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幼儿爱牙日总结 篇3

第一节课程内涵

一、概念: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他提出“活动分析法”。

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学科领域为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2、分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

(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必修课程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提出的。

(五)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

(六)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来划分)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要素课程论主要观点: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社会中心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补充: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Ps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作用、意义:

1.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__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能力。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①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②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可传播性。

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七节课程评价

一、概述: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二、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

三、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第八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三、筛选机制: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关注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