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17篇)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DN_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_段就不是基因。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17篇)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

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3、转录:

(1)场所:细胞核中。

(2)信息传递方向:DNA→信使RNA。

(3)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特定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特定的配对方式:

4、翻译: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信使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一定结构的蛋白质。

5、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的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7、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也可以有数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同步练习题】

1、当今世界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

A、细胞衰老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顽疾是癌症,它是机体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癌变引起的。

2、下列关于吸烟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香烟中的煤焦油属化学致癌因子,吸烟者易患肺癌

B、少量吸烟对健康有好处

C、烟草中有毒物质主要是尼古丁

D、吸烟主要伤害肺,对大脑功能也有损害

答案:B

解析:少量吸烟对健康也有害。烟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烟碱、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能危害呼吸道,甚至作为化学致癌因子诱发癌症。

3、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

①X射线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过高

④细胞失水

⑤肿瘤病毒的侵染

⑥紫外线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已发现150多种。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癌细胞的特征

A、能分裂和分化

B、能无限增殖

C、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D、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A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

5、下列哪一项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肿瘤病毒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肿瘤病毒是癌细胞形成的外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

↓↓↓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7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8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9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的化合物 脂质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 氨基酸分子通式:NH2

|

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四、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五、 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 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 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0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1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1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1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含少量的DNA、RNA。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是光反应场所;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场所。由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1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13.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14.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等);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内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15.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16.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中。

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18.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2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3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4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考点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2.外因——环境因素(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考点4实验面面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2.实验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

提出问题:条件下进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

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作出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特别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方法例析】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

1.对比实验:不设置对照组,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这样的对照方法也叫相互对照。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通过两个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氧气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2.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一般是已知的,对照组主要起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等作用。常用的对照方式有:(1)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指虽给实验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3)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因子,然后测量其前后的变化,这种实验又叫单组实验法。

(4)相互对照:不设对照组,通过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这种实验也就是对比实验。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5

本节主要讲述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化学物质,主要包含: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的性质、油脂的主要用途、工业上生产肥皂的过程、酯和油脂的比较、糖类的相关知识、葡萄糖和果糖的性质、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果糖的还原性、蔗糖和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糖类水解产物的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和重要的α-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组成和用途、蛋白质的性质、酶的定义、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核酸的化学组成、RNA、DNA等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都是些识记性的知识,重点掌握:油脂的性质、酯和油脂的比较、葡萄糖的化学性质、糖类水解产物的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性质。

1、油脂的化学性质:

由于油脂是酯类,具有酯的性质,可以发生水解。若油脂中含有不饱和烃基,则还兼有烯烃的一些性质。

(1)油脂的氢化(还原反应)

(2)油脂的水解:跟酯类的水解反应相同,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有酸或碱或高温水蒸气存在),油脂跟水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甘油和相应的高级脂肪酸。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和甘油

2、酯与脂的区别:

①酯和油脂在概念上不尽相同:酯是由酸(有机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如甲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硝酸纤维等均属于酯类。从结构上看,酯是含有酯基的一类化合物。而油脂指动物体内和植物体内的油脂;动物体内的油脂是固态或半固态,一般称为脂肪,植物油脂呈液态,一般称为油;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它们属于酯类。从化学意义上说油脂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类中特殊的一类。

②油脂和其他酯在结构上不尽相同,使之在性质及用途上也有区别。

3、油和脂肪的比较:

4、葡萄糖:(最重要的、最简单的单糖)

①葡萄糖的结构:分子式C6H12O6;实验式CH2O;结构式: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特点:葡萄糖结构中含有-OH和-CHO,应该具有-OH和-CHO的性质,葡萄糖是多羟基醛。

②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度不如蔗糖,易溶于水,稍溶于酒精,不溶于乙醚,存在于甜味水果、蜂蜜、人体血液中。

③化学性质: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能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等)氧化生成葡萄糖酸;能加氢还原为己六醇。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醇羟基,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还具有醇的`其它性质,如与活泼金属反应、消去反应。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

a、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和与Cu(OH)2反应;

b、加成反应:与H2加成生成己六醇;

c、酯化反应: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例如与乙酸反应生成五乙酸葡萄糖酯;

d、发酵反应(制酒精):C6H12O62CH3CH2OH+2CO2↑

e、生理氧化:糖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能源,机体所需能量的70%是食物中的糖所提供的。人体每日所摄入的淀粉类食物(占食物的大部分),最终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5、氨基酸都是白色晶体,熔点高,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氨基酸的化学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含有官能团-COOH和-NH2,既有酸性又有碱性)。

①氨基酸的两性: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

②成肽反应。

6、蛋白质的性质:

①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②两性:因为有-NH2和-COOH

③水解:在酸、碱或酶作用下天然蛋白质水解产物为多种α-氨基酸。

④盐析:少量的某些盐能促进蛋白质溶解,大量的浓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在溶液中使之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盐析。

⑤变性:在加热、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以及一些有机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作用下,均能使蛋白质变性。变性属化学过程,不可逆。蛋白质变性后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利用变性可进行消毒,但也能引起中毒。

⑥颜色反应:具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HNO3变性,产生黄色不溶物。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反应的实质就是硝酸作用于含有苯环的蛋白质使它变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

⑦灼烧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常用此性质鉴别丝、毛织物等。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6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7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