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精选18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精选18篇)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 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 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 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

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如:

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3)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8)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13)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课件14)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出示课件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1.读课后《资料袋》。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四、召开故事会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牛郎织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2.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相互提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重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要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领会“长水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言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的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领会,明白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的文句。

三、出示自学引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畅通,记一记不了解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

(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同学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只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同学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小朋友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烘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同学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办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办。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凄惨命运。

(3)同学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身的面子,不惜破坏自身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身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小朋友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办,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一起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发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身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身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2、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出示动画)

3、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什么?

4、对作者影响的是哪件事?

5、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7、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8、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

9、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0、练习填空作比较。(出示课件)

11、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2、自己读一读讨论: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爸爸的话。

14、爸爸仅仅在说花生吗?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15、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16、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教师总结:文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19、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讨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 笸箩 酷爱 消遣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用“( )”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 《封神榜》 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6、你们都读过什么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什么读书方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 亥 杂 诗

12314;清12315; 龚 自 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 :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 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一句诗的意思:只有风雷激荡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有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状况的担忧之情。

2. 师:好!第一句诗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再看到第二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等会又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二句的意思: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生更多的人才。(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五、再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1. 师: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出示)

2.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和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六、古诗音乐欣赏。

师:我们学习这首诗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好!我们放松一下子,听听古诗音乐欣赏,同时也能加强我们对诗歌的背诵。(教师用课件演示诗歌音乐欣赏2遍,再让学生跟着唱)

七、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教师用课件展示)

1、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课后默写这首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初读指导:

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朗读生字,正音。

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段:

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布置作业 :

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段:

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师板书:雨 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3.指名逐段读课文。4.疏通课文脉络。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2.小结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⒈体验摇花乐(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生交流。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7.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中国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中国台湾。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上课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  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体教学中,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板书:举世闻名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板书:建筑风格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

A总写:

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

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出示课件6)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

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美----赞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________的圆明园

(出示课件11)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建筑雄伟 万园之园……)

二、深入领悟。(出示课件12)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这样使段落结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

板书:历史文化---珍贵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运用时间顺序,点明圆明园收藏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宝物之贵重,其价值不可估量。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看一下资料:(出示课件13)

其价值难以估量。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__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 (出示课件14)

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重点感悟:(出示课件15)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

板书: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出示课件16)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四、品读体味(出示课件17)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

(2)这一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痛惜、痛恨、悲哀

五、感悟写法(出示课件18)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六、小结。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的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学来解决生字词、来把握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又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课堂展示收集的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引导有不到位的地方,对部分应该深化的内容,没有深化到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传说” 、“列举数据” 、“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把握这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课件1)看,鸟儿们在这里自由飞翔,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儿们快乐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生初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出示课件3)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4)

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5)

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出示课件6)

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

生总结,汇报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出示课件7)

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为什么?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又是为了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8)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听写生字词。(出示课件9)

白茫茫 规律 榕树 纠正 错误 片刻

天堂 应接不暇 错过 兴奋 留恋

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

1.读5~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10)

A作者详细描写大榕树的目的是什么?

B描写鸟儿们,作者用了怎样的顺序?

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总结,汇报

2.把握重点段落:

⑴指名读5~9自然段:(出示课件11)

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板书:大、美

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出示课件12)

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出示课件13)

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

板书:动态美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出示课件15)

(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出示课件16)『』

(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

(6)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 热闹景象

(出示课件18)

(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板书:动态描写

(8)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3.朗读第14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的确,确实,果真。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所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板书: 离开 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4.小结: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出示课件20)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课文第八自然段。

2.说说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见或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加宽对文章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 篇18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1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