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通用16篇)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

一、培养良好的班风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通用16篇)

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构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增强班群众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人人争做班级的小主人。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抓好自习课纪律,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班会等课余时光,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班主任,本人要做到早上早到教室、平时多去教室,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二、选拔、培养班干部

担任班主任后,首先注意选拔培养班级的用心分子,物色班干部,组成临时班委,让学生初步学习自我管理自我。

首先,帮忙班委树立威信;

其次,鼓励班委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第三,严格要求班干部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透过班干部这个小群众建立正确、健全的_,带动整个班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群众活动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对于班级里一些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持续正确的态度,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用心因素,个性是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教育个别生首先要找出个别生特殊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很强的自卑感,造成性格孤僻,不和群。有的是精力过剩,人很聪明,而班级生活对他来说很不满足,在缺乏正确引导的状况下就会搞出“恶作剧”。总之,对个别学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莲山~课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要做到:时时处处都得讲、时时处处都得做。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想尽办法把问题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点。尤其使学生校外安全和校内休息时光的安全,务必,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状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忙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结合学生的表现,开好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构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计划只是一个期望,一个目标。本人将在本学年中,在不断向老班主任学习的同时,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努力抓好各项常规工作,从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做起,协助任课教师,用心创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争取七33班在本学年中做到稳步前进,成为一个礼貌班群众。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2

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1.老师板书题目:学会抒情

2.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抒情可以分成几类?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使读者引起共鸣,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二)对比阅读,体会作用(PPT显示)

导语: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片段一: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很多话,但世界上所有的话都不如一句“谢谢您!”

片段二: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柔和的春风,抚弄着我这支新发的柳条;您是淅沥的细雨,滋润着我这株娇嫩的小草;您是蓬勃的大树,为我遮挡了狂风暴雨;您是冬日的暖阳,用您那温暖的光芒,照进我迷失的心房……

妈妈,谢谢您!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一)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导语: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也有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名篇。研读这些名篇有利于我们区分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并继而掌握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技法。

1.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PPT显示3页)

片段一: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片段二: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三、四采用直接抒情方式,片段五、六、七、八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间接抒情表达委婉,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教师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片段三《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的心去体悟,用我的心去味万象,那么所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都有我的心性在其中。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二)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1.出示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填表区分。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1)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44页圈点勾画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更好使用两种抒情方式,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三)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导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出示任务:间接抒情,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或者说,间接抒情有几种类型呢?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比如:片段五《散步》通过对田野、绿芽、冬水等描写,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作者莫怀戚的情感,正所谓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文浑然天成。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比如:片段六《土地的誓言》就是融情于物,借东北特有物产,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恋。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七《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震撼每个心灵!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议论抒情句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比如:片段八《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啊!

(1)学生活动:结合文中间接抒情经典名篇(片段五——八),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

(2)教师引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更加自由地、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导语:有的人形容说:“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好文章,会把你带入美好的情境界中去,使你得到美感享受。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技法,一定会使文章更上层楼。

(一)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PPT显示):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中这句直抒胸臆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庇护,“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运用反问,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方法小结(PPT显示):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并形成板书。

A.直陈肺腑(内心独白):人在情绪高涨或激愤的时候,往往要找朋友倾诉;或将它写在文章中,用纸、笔为代替物,将感情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就叫“直陈肺腑法”。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以独白的形式出现;而在散文中常是作者内心的直接剖白。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独白的句子:“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弥足珍贵。内心独白具体细腻、真实可感。

B.变换人称(她—你):一般来说,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有时也可变换人称叙述。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点时,往往不自觉地突然转向所叙述的人、物。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闻一多在讲演的大会上将人称“他们”转换为“你们”,直呼特务们,并怒斥他们,痛快淋漓,浩然正气充乎天地间。

C.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有很多修辞,都是随作者情感的激化和升华而产生的;反过来,它也正适合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直接抒情时,要加以选用。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3.总结:直接抒情不讲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它直陈肺腑,发自内心;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它或像高山大海,波澜壮阔,气势酣畅,遒劲感人;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感情浓烈,撼人心魄;或像潺潺溪水,脉脉流淌,清静幽雅,沁人心田。

(二)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导语: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直接抒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技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但间接抒情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技法多样、值得探讨。

1.出示任务(PPT显示2页):让我们体会改成直接抒情的片段五——八,与原文相比,效果怎样?探讨间接抒情的方法。

片段五: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各种事物都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片段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东北特有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物产等,还有那神奇的事情,让我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片段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再见了,韩麦尔先生,我永远会记得您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永远会记得您的教诲,永远会记得法语及我们最亲爱的祖国!

片段八: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感谢那次爬山,感谢我的父亲,您的教育我终生难忘!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五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细化景物,就没有生动性,眼前就没有画面感,显得枯燥乏味。

片段六改动后,将东北特有的景物都删掉了,只用一句话带过,脑海中缺乏画面感,无法体会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原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形象的、生动的画面。

片段七改动后,缺乏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就感觉不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撼动人心的一面,情感也就弱化了许多。

片段八改动后,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2)教师指导(PPT显示):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是“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并形成板书。

3.总结: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四、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一)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出示任务(PPT显示):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情感的抒发要与自己所写的内容相结合,不可以孤立抒情;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仍不足;两种抒情方式的自由转换、灵活运用还不到位。

(2)教师指导: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二)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修改时,如果能力不足,可以让本组写作优秀者帮助修改。

(2)教师指导(PPT显示):通过交流、朗读、修改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将两种抒情编成口诀:“表达情思抒情感,直接间接两者兼;写景突出景特征,叙述描写感情抒;写人记事好文章,人物描写显情感;抒发情感可议论,点题明理升主旨;抒情不是所有文,中间结尾最常见。”让学生大声朗读并认真体会。

3.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广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绝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加以实践,争取让自己的作文“抒情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起飞”!

五、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一)写作实践一:《乡情》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实践二:《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二选其一,按照课本p45页提示,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3

1、计划课时:1课时

2、课前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

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

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6组漫画隋朝会二代而亡。图一是大兴土木组图,图二是三征高丽组图,图三是隋炀帝出巡图,图四是隋炀帝被部将勒死图。

第7组漫画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对比。用2个Q版人物做的图表。

4、初步预计制作所需时间:起码15-20个工作小时,大概需时10天。

5、历史漫画制作选材原则:符合史实,结合历史材料,为历史材料的解读服务。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4

新的学年,我被任命为初一年级班主任工作,面对初一的新生,这无疑是个考验。从一个熟悉的学校升入一个陌生的学校,学生们难免会有些好奇和不习惯,为使学生们尽快适应这个氛围,更好的完成学业,我还是打算先从德育工作入手。具体的初一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我是这样制定的。

一、德育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依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并结合“爱国荣校,崇尚科学”为主题,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行为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具体工作:

1、作为德育工作是我初一班主任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争做行为规范示范班,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小市民。

2、结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体育奥运”20xx北京奥运召开以及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良好教育契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活动,使校本德育和社会德育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实践基地,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建设“温馨教室”,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5、以“学会感恩,关爱他人,懂得责任,恪守诚信”为本学期德育的主题,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育内容及措施:

1、用班会、午自修进行常规教育,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为学生自我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雷锋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并列好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2)缅怀先烈清明扫墓活动;学生社会考察活动

(3)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家长网上读书;迎奥运征文活动

(4)理想教育活动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正确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颁行 ,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4.女真崛起之时, 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

5. 年,辽被 灭亡。

6. 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7.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称南宋。

8.南宋初年, 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9. 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 ,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佞臣”指谁?

(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军政体制 女真文字 4.辽 5.1125 金 6.1127 开封 7.赵构 宋高宗 临安 8.金军 9.岳飞 郾城 10.秦桧 11.称臣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对峙

二、(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中国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中国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中国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9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0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三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假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1

1.明白作文选材的内容:“我”的真实生活,“我”的真切体验。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小角度、围绕中心、真实新意。

3.在课堂实践中变“学得”为“习得” ,增强写作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和选材的能力。

1.根据学生在选材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  2.通过对作文的选材训练,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佳作示范

1课时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大家平时写作后,老师常常会评论同学们的文章说:“立意不高”“偏题了”“材料与中心不符”等。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题,也常感到不知该确定什么中心,选择什么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怎样选材”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立意与选材的含义及关系。

(1)何谓立意?

人们常说“文以意为主”“文以载道”,这一“意”或“道”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串首尾。

(2)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3)两者关系。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2.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对“选材”的具体要求,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1)生活中的材料很多,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择,确定好详略。根据教材98页《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判断详略及其好处。

(2)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

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一味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我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啦。(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了对暑假的急切盼望之情。)

我心中满怀着对暑期的美好憧憬,展开了一连串的遐想:在家补习?去旅游?学习家务?待在小窝里写作业,看看书?不管怎样,我都感觉这样的假期生活很充实。(一系列的设想真实自然,语言简洁,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

已经是放假的第8天啦,要是就这样待在家里,没病都会憋出病来,妈妈说再不出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气,恐怕都不知道外面变成什么样啦。可是我想:出去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说了句:“有空也该到爷爷奶奶家逛逛,知道不?”听了妈妈的话,于是乎,我马上整理好东西,带上作业,去了爷爷奶奶家。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头晕乎乎的,有种想睡觉的欲望,但一想到爷爷奶奶正等着我呢,便立马振作精神,下了车,背上书包,奔向我的目的地。

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看见我心花怒放,问这问那,让我应接不暇。(略写,为引出下文田里的爷爷做铺垫。)我发现爷爷竟然不在,便问奶奶:“奶奶,爷爷呢?”奶奶笑着回答道:“哦,他啊,田里种菜呢,要不你去看看?”听此言,我便跑到爷爷的田里,站在田垄边上看见爷爷正在田里除草、施肥。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爷爷戴着一顶大草帽,在田里辛勤耕耘。看着那高瘦却不壮实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一层酸涩涟漪。我大喊了一声:“爷爷!”爷爷似乎没听见,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爷爷看见我,吓了一跳,和蔼地说道:“乖孙女,怎么想来看爷爷了?”我说:“想你们啦!”说着说着,便在爷爷的田里嬉闹起来:捉蝴蝶,抓青蛙,玩蝌蚪……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看着我的目光漾满了慈爱。愉快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如此快,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此处详写,突出了两代人在一起享受的无可比拟的快乐。)真想赖在爷爷奶奶家不回去啦,虽然今天的作业没动一个字。最终爸爸还是要接我回去,拗不过爸爸,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爷爷奶奶告别了。(略写恋恋不舍地离开,突出了和亲人团聚的快乐之短暂。)

这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一天啊,至少在我心中是如此美好。这一天的一切将化为一颗闪亮的星定格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点明主题,运用比喻抒发了对这一天的难忘之情。)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2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 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 垂线段最短;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题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3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知道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自主学习】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1125年,辽被 灭亡。 年,金军攻破开封, 灭亡。

3.1127年, (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4.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并以“ ”的罪名杀害岳飞。

5.宋金达成和议, 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合作探究】

1. 岳飞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2.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南宋为什么与金议和?和议的内容是什么?议和有什么影响?

【当堂达标】

1.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

2.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3.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 (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高宗

4.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赵构后来被成为( )

A. 宋高宗 B. 宋钦宗 C. 宋真宗 D. 宋神宗

5. 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

A. 打退辽军的战斗 B. 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 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D. 岳飞抗金的战斗

6.油条是我国常见的早点食品之一,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岳飞   B.卫青  C.屈原  D.张骞

7.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澶渊之盟的签订 B. 金灭辽

C. 宋金达成和议 D.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卷365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2)这个人精忠报国,坚持抗金,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还要“乞令班师”?

(3)材料二中的“十年之功”是指什么?这个人班师回朝后结果怎样?

(4)假如你就是这个人,你会班师回朝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1.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2. 背景: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当堂达标】

1.B 2.C 3.B 4. A 5.D 6.A 7.C

8.答案:(1)岳飞。

(2)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

(3)经过十年抗金斗争,南宋收复了许多失地,抗金斗争顺利发展。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权,之后被秦桧以所谓“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4)之一: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国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师,要坚持到底。之二:会的。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突出,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皇帝的命令高于一切。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4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 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1.以 “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 。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 (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到难题,他耐心帮助解答。

(4)他课间帮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进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接着出示一则选材真实的案例“妈妈夜晚为我洗衣服”片段:

“妈妈的身影朦胧在冷冷的、黯黯的灯光里,昏黄的光线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春寒料峭,风依旧像小刀一样锋利,吹割着妈妈的皮肤,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冻着她的手。“嚓、嚓、嚓……”妈妈用她那柔而有力的双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领子、袖口、前襟……单调的声音在清冷的夜里诉说着她无言的爱意,也一点一点地沉淀在我心底:那仔细的动作,让人觉得她手里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这个寂静清冷的夜里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无论岁月如何斑驳,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艺……”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抽同学分析这则材料选得真实,写的好的原因,然后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抓住细节、环境描写、修辞方法。

然后出示课件:“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请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为题,选择材料。思考后口头交流。”时间2-3分钟。抽同学回答后总结作文选材真实应该“观察生活,注意细节。”

3、讲解选材新颖。首先讲述何谓“新”,接着以《做早操》为题出示2份写作片段:

(1)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节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们班同学答案各不相同,有烦、无聊、害怕、厌倦……我觉得做操很高兴,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

平时,老师不在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发生大战了。你看,做第二节的时候,男生连忙冲过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们几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往右的时候,用了“如来神掌”,还好男生们稳定性好,只受伤。接下来往左时,男生用“葵花点穴手”,往右时,女生用“连环八卦掌”。有时几个男生或女生检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飞刀”。

通过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进一步讲解选材新颖应当“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然后以“被咬过的苹果”为主题选择新颖材料。注意:“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1-2分钟思考后抽同学讲述自己的选材,然后出示老师的选材:

①苹果像地球,奉献了甘甜却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过的苹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以《谢谢你》为题,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只写提纲。

七年级下班务工作计划 篇16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并很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工作目标

结合学校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争创有特色的班集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紧抓学生思想工作不放,紧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放,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三、方法措施

根据我班特点,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树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把“要学习”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七年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可能实现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二)、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班主任应顾全大局,同科任老师配合。监督学生多下功夫,并要求学生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形成一种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强强联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强班级管理,注意常规。一切从细节入手,不放弃常规管理,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严抓纪律,并做好思想工作。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多谈心,及时鼓励,让其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尽力学,不放弃。对优生会需要多关心和鼓励,调节心态,以竞争精神去拼搏,抛开一切杂念。力求:强科争优势、弱科保底线。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出现问题好及时沟通,共商对策,使其达到齐抓共管。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