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调研报告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一条富有瓯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区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20xx年9-10月,民革瓯海总支组织调研组,对全区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召集区府办、发改局、经贸局、农业局、环保局、旅游局、科技局、塘河整治办等单位进行座谈研讨;深入瓯海开发区管委会、潘桥、瞿溪、泽雅镇等地听取生态经济建设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相关企业的经营情况,对我区目前生态经济建设的工作举措、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调研报告

一、我区生态经济建设现状

瓯海地理位置优越,人文鼎盛,民资活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3.8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8.2%;工业总产值577.57亿元,增长5.4%;财政总收入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8亿元,分别增长7.6%、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1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732元,分别增长5.8%、7.2%。

今年1至9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55%,新产品产值率为5.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产品对全区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1个百分点。创造新产品比较集中的五大行业发展情况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新产品产值5.24亿元,增长66.4%;金属制品业2.57亿元,增长26.3%;专用设备制造业2.52亿元,增长96.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业1.67亿元,增长43。0%;塑料制品业0.86亿元,增长4.23倍。

近年来,我区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全区各级领导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两手抓,把生态经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2.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全区上下以建设现代商贸区为重点,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大商贸项目开发力度,扎实推进市场整合提升工作,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深入推进创新强工,不断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认真抓好节能减排。

3. 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垃圾中转站、标准公厕,铺设燃气管道、供水干管,竣工投运输变电,推进农电网、饮用水改造。温瑞塘河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面貌得到改善。

4. 加强生态建设,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严格落实监管问责制,认真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强化小电镀、小造纸、移膜革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完善节能治污基础设施。加大生态创建力度,深化生态村镇建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清洁生产。

5. 加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集约优化发展。我区通过总部经济园、经济开发区扩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郭溪电镀工业园等园区建设,集约资源,集中污染物的处理,优化环境,形成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二、我区生态经济建设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区在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我区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概念模糊。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牺牲生态平衡为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危机意识,工作举措缺乏前瞻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平衡发展,致使经济建设没有创新,发展后劲不足,而有些可行性举措,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不理解,群众不支持,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百姓致富愿望强烈,功利心强致使其在发展经济与生态相冲突时,往往注重一时利益,选择保护经济,牺牲生态平衡。

(二)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与短期治理存在着困境

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大笔环境污染的旧账,今天面临各方面的治理压力,出现治理污染中的短期困境。一段时期,经济的增长方式相对比较粗放,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温瑞塘河,上世纪70年代以前水质非常好,是沿河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到本世纪初,水质严重恶化,变为劣五类,发黑发臭。近年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新建污水主干管9.4公里,温瑞大道污水提升泵站如期建成,先后整治了沿岸的小熔炼、电镀业、小造纸、移膜革等一批重点污染行业,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整治效果仍不够明显,根治塘河污染仍任重道远。

(三)传统产业过度发展,节能压力大

1. 节能降耗任务艰巨。我区以传统产业为主,其特点是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力密集、高消耗低效能。XX年1-9月份全区用电量2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11%,其中工业用电量16.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1%,高于经济增长比例。

2. 要素制约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要素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渐明显。每年产业用地需求上万亩,用地供需缺口非常大,由此造成的项目外流、人才外流、资金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3. 部分工业园区、企业产能不高。前几年,我区通过经济园区扩容、兴建电镀基地、总部经济园建设等举措集约资源,优化环境。但由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引入企业标准不够科学,把关不够严格等诸多原因,有些企业取得土地尚未建造厂房或建好厂房用于出租或转让,没有真正生产或产能低,没能发挥最大效益。

(四)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我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三垟瓯柑、茶山杨梅、丽岙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同时因为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建设还在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阻碍传统产业发展。

(五)旅游业亟需生态化发展

1. 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因各部门利益、区域利益之间的牵扯,给旅游业发展与管理带来了管理体制上的障碍,致使景区违章建设行为屡禁不止。旅游项目多头审批,市场促销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相互隔绝,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旅游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致使项目招商难度大,项目推进乏力,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

2. 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设施,致使景区(点)接待能力和景区档次不高。旅游专项资金不能落实到位,每年财政安排的资金都只有150万元(其中建设资金80万元,宣传资金70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原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维护,如瞿溪有一批百年枫树,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近几年因白蚁侵蚀,没有足够资金治理(据估算需20万元治理),正面临枯死的危险。

3. 小水电无序开发破坏景观资源。我区山水资源丰富,但是一些小水电的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景观,如泽雅燎原水电站在泽雅核心景区七瀑涧上游拦坝蓄水引流发电,致使以瀑布取胜的景区无水无瀑,严重破坏了水体景观。

三、我区生态经济建设建议与对策

近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联创”, 是立足温州实际,着眼于促进温州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实现上述目标,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找准起点,强化生态经济理念

生态经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主体具有综合性,需要党政领导机关、各基层单位、各行各业、全社会积极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承担应尽的义务;其途径方式具有综合性,必须要从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的治理、法律制度的健全、科学技术的保障、生态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综合推进;其效应具有综合性,生态经济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基础性的。我们建议通过切实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建设生态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拍摄多媒体光盘、对企业、学校等不同领域人员进行培圳、下派监督员到街头或企业等方式面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生态经济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强化支点,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政绩考核中不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改变“重经济建设、轻生态建设”和“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现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将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加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对泽雅水库饮用水源区、生态公益林等予以补偿支持。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引导和补助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增强企业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此外,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对违规行为重罚严管,建立建全问责制度,明确划分行政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对违反制度、玩忽职守行为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同时做好评先奖优工作,鼓励优秀企业,促进企业参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把握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当前,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3.1%,是我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经济并不是简单排除工业化,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入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解决方案,使传统工业化成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推进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型,推广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发展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新兴产业,是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1. 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现有支柱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优先发展环保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并与主导产业相链接,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现有工业园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技术现代化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创新能力专项项目和资金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污染和环境压力。严把园区准入条件,引进高新、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生态企业,全面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的原则,在发展空间布局时,将污染严重、资源耗费高的重化工业安排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集中布局。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特色产品制造集聚的区域,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4. 加强节能减排。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使节能减排取得实际成效。

(四)突破难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瓯海作为温州的三大城区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打造低碳城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属于“一举多得”。过去,瓯海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过多地依赖工业经济发展,造成工业过度发展,生态失衡,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管理的改善,目前瓯海新城建设的框架已经形成,加上新火车站落户潘桥,瓯海大道直通机场,甬台温、金丽温等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贯穿全境,同时拥有34个商品市场,为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大力推进新城商务中心、站前商贸区和温瑞大道 、瓯海大道主干道商贸带建设,并借助大商贸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商贸促金融,以商贸促旅游,以商贸促人居,进而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重点要围绕区政府提出的“一核带动、两翼拓展、塘河串联”的发展思路,具体要抓好有关服务业招拍挂工作,包括温州商贸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湖地块等有关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推动、政策促动,力争5-XX年打造一个交通便捷,集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瓯海现代商贸区。

要实现“退二进三”战略。 针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在当前已不具备进一步发展工业优势和潜力,有安全隐患的小工业基地,如景山街道将军村、净水村、经济开发区北片、新桥街道高翔工业区等小工业基地。要在温州市“退二进三”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指导之下,及时做好试点工作,把工业小区置换出来作为楼宇经济、商贸、餐饮等形式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对加快瓯海第三产业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五)发挥特点,着力发展生态农业

高铁的带动效应加快了瓯海城市化的进程,我区大部分区域将纳入未来温州大都市建设规划,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面临用地萎缩、发展滞缓、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区农业要充分发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共融互动的显著特点,从“种养”向“走看”、打造生态“菜篮子”转变。

1. 要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在抓好瓯柑、杨梅、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型、观光型农业。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 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针对我区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充分吸收传统农业产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加大生态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生产。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保鲜,提升瓯海农产品生态品牌。积极扶持有特色有规模龙头企业的发展。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

3.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城乡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购销,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及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加工为核心、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先导的食品加工企业和产业群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功能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六)开掘新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我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发展潜力。当前,要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发展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完整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努力探索新的机制体制,走出一条既保护好环境又能让群众增收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

1.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按照《瓯海区“xx”旅游发展规划》,以建设“美丽乡村,绿色家园”为抓手,重点做好“二山一水”旅游开发(泽雅纸山、大罗山、塘河)。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及时处理好景观用水与小水电开发利用的矛盾。各类生态旅游项目都要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杜绝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和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行为。

3. 开发新的休闲旅游资源。如位于潘桥镇的岷岗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内悬崖叠嶂,溪漳纵横,景色旖旎,是旅游、度假、休闲的绝佳场所,目前还处于原始状态。政府可以利用专项资金,结合招商引资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4. 推进生态旅游精品建设,开展景点试点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利用仙岩、泽雅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茶山、岷岗市级风景区及三垟湿地生态园区等“金字名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景区档次和接待能力。按照“整合资源、串点成线”的要求,放大旅游景点整体效应,努力打造区域性“旅游大超市”。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农家乐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泽雅“农家乐一条街”建设,培育一批农家乐示范点,推动产业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利用“茶山杨梅”、“瓯海瓯柑”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精品农业示范园和作物景观带建设,积极发展品尝采摘型、观赏体验型农业观光旅游业。

建设生态经济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事关我区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的基础作用,通过生态经济建设为全区的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要把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作为全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抓,以项目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大突破,以工业拉动实现生态经济大提升,以功能集聚实现生态经济大拓展,以旅游开发实现生态经济大跨越。

标签:生态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