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曾国藩读书笔记4篇大纲

本文目录曾国藩读书笔记《曾国藩胡雪岩》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此时还只能称湘勇),并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读书笔记4篇大纲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间,奉旨付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时,母亲逝世,曾国藩中途回乡,为母丁忧。在丁忧期间,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绞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朝廷的八旗、绿营,其他地方武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其次能够团结和笼络一帮人,协助自己共成大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平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些人,或老师,或同年,或学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国藩能够团结起来,共赴大业。

合上书本,内心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 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家,曾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人格修养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这就足以敲打我们一些人的灵魂。

读懂这本书,便感觉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感觉挤压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轻轻化解了。第一遍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胡雪岩》读书笔记曾国藩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学校提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提高个人修养,我深表赞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间难得有大块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试想让自己即充实一下,又能找到些许感悟或是灵感。其中《曾国藩胡雪岩》一书让我感慨颇多。

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异类。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呢?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因为深知清政府腐朽无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制服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则因幼时家贫,曾帮人放牛为生,还在杭州钱庄当过跑街伙计。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岩行侠仗义仁厚之心的杰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映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深感学习与总结,反思与探索,感悟与启迪,是助人修养提高、升华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饭后写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书习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饭后写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