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贵州导游词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精选15篇)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的一座人文景观,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一样,它是贵阳市的市徽和标志。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精选15篇)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简介,介绍了甲秀楼的由来,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翠微园。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拱南阁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游客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即将结束,欢迎大家再聚贵阳。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2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 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爽爽的贵阳。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今天就由我带领给位领略贵阳的风采,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鳌矾浮玉”甲秀楼。

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现在剩下的时间呢,各位可以随意的参观拍照留恋,我们的集合时间是x时x分,我们集合地点就在门口处的大石牌坊处,请大家记住集合时间和地点我将在哪里等候各位,谢谢大家。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4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万鳌头石矶之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涵碧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

此楼为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取名“甲秀楼”,意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

甲秀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洋洋洒洒206字入联,长短相见,妙语连珠。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南明河入贵阳城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势大减,积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是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甲秀楼,被誉为贵阳市徽,就建在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后人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名曰“江公堤”,后改称“浮玉桥”。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楼屡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如笑如妆,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早午炊烟飘散,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所以文人雅士题咏甚多。刘春霖(字雨三,贵阳人,同治戊辰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贵阳市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甲秀楼美景于眼前。许芳晓《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数峰青。盈盈细草裙腰色,随着游人绿进城”。

漫步河滨,垂柳轻拂,花色撩人。入夜,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游艇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撒在碧波古楼之上。

翠微园,与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20xx年),前身为南庵,后改名为武侯祠,观音寺,1993年经维修后改名为翠微园。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阁端庄秀丽;清花空翠园修竹婆娑;龙门书院浓荫幽静。整个古建筑群古朴雄伟,庭院幽雅,不愧为建筑珍品、游览胜地。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5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6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荔波旅游观光,很高兴那能够陪同大家一起领略荔波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现在我们的汽车从荔波县城出发,前往小七孔景区,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波的基本情况。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在此,我告诉大家,荔波的得名源于布依族语言的音译。在布依话里,美丽、漂亮叫做“lijie”,“波”则是山坡的坡的谐音,所以组合起来。就是美丽的山坡,美丽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处贵州省最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内陆通往南部沿海古驿道上的重镇,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有布依、水、汉、苗、瑶、侗、壮等世居民族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因为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气候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18.3℃,非常适宜居住和旅游。

因为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荔波曾先后获得了许多诱人的光环和称号,如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特别要告诉大家的,是“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个美誉,如果我们从地球北纬25度的上空从西向东俯瞰地球,您会惊奇地发现,自撒哈拉沙漠,经阿拉伯半岛,到墨西哥湾,都已经或正在沙漠化,几乎见不到绿色。只有中国华南贵州荔波这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宝石,弥足珍贵。所以,“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也就由此而来了。

此外,在《国家地理杂志社》20__年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活动中,荔波还以较大的优势获得了首届“全国网络手机人气奖”第二名及单项奖“最美的森林”,与此同时,荔波还是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是贵州省打造100个旅游景区中的21个重点示范景区之一。

荔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用“绿色、红色、特色”六个字来概述,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走进荔波就是走进了绿色王国,全县森林覆盖率64%,景区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风景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绿色资源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樟江景区,另一个就是茂兰保护区。

樟江景区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风光带组成,有代表性景源48处,其中特级和一级景源就有10处之多,20__年正式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5A。20__年,还在县城樟江河段成功开发了竹筏漫游樟江、舢板船体验旅游及樟江经典文化游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

荔波绿色资源的另外一大块是茂兰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仅存、集中连片、保护完整、原始生态性强的喀斯特生态系统。1996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价值。荔波于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多彩贵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资源上,荔波民族风情浓郁,以布、水、苗、瑶为主体的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嫁娶习俗,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晚上可以从大型实景演艺《水韵樟江》中慢慢体会。

荔波还是一方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宝地,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众多的革命遗迹。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战斗过的地方。绿色资源、特色资源和红色资源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堪称“三色级”旅游天堂。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慢慢探寻,细细品味荔波带给我们的美丽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张家界愿意与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图旅游发展!张家界海外国际旅行社是荔波人民来张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篇介绍贵州樟江的导游词范文(二)

荔波漳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漳江风光带组成,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丰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见的生物种群、绚丽多姿的真山真水为特色,以田园风光和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补充,特色鲜明、神秘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汇峻、险、奇、秀、幽、美于身,极具观赏价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小七孔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

铜鼓桥

该桥位于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处,横跨在樟江河,铜鼓桥长126米,净跨60米,宽2.4米,高25米,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故称此桥为“铜鼓桥”。 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镇寨之宝,是权力的象征。桥头设立的图腾柱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图案展示了瑶族传统、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桥

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向当地的瑶族姑娘小伙打听打听关于小七孔桥的传说,回来和我们分享。"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畔万万年”

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遂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号。

过小七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可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瀑布腾空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畅酣和亲切。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以扑面凉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尘的暑热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

龟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无数龟背竹,故名。岩石峥嵘,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此山有二绝:一是林中的古藤缠绕,恰似人工搓绞 的麻绳,殊为奇特;二绝乃山林上端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数十米,如游动的巨蟒,令人咋舌;龟背山上随处可见不屈的树根如蛇蟒似蚯蚓,执着地在岩石上寻找土壤和水份。它们或盘根错节,插入深深浅浅的裂隙孔窍;或抱着巨石生长,把顽石拱离地面;或把岩山挤破,达到石破天惊的地步,令人惊奇和叹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瑶池,长约600米,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涮,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起来,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盘根错节,枝间古藤缠绕。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盘根,沿河穿行,踩瀑践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 鸳鸯湖

由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组成的一个奇妙的水网,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处达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错,浓荫围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测,湖水四季恒温。绿岛之间,

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狭窄处如水上林荫巷道,开阔处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时分,浓雾似乳,笼罩湖面,朦朦胧胧,愈觉野趣无穷。卧龙潭

原名翁龙潭。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出口处。从地表看它只是卧龙河的源头,近年又从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入响水河,成两河的总水源。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龙河在潭底翻动,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声轰鸣,雾雨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

大七孔

大七孔景区与小七孔景区遥相呼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说了那么多美景,现在来说一下这里的少数民族风情吧,荔波瑶族是开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远在殷周之前,他们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在荔波这块沃土上,从三支瑶族现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现了远古瑶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识。悬棺葬、幽崖洞葬是远古时代我国南方民族的一种葬俗,时至今日,瑶麓瑶族仍完好的保存着这一远古遗风。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语;有自己的特殊装扮;有自己的习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仪式;有自己的领地;有正副大头人,有议榔会议和部落大会;有自己的石碑律和习惯法;实行部落内通婚联姻,用亲属和姻亲关系维系全部落。天生桥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远,有一横跨河两岸的天然巨岩,是喀斯特是貌奇观之一,谷称天生桥,又谓仙人桥。

妇女上装有短衫和背牌两种,短衫与男装相同,但胸前无花。夏时穿背牌,背牌用蜡染布做成贯首衣,前后二块,花有多层,精心刺绣而成。下着白褶裙,裙用蜡染土布制成,裙边绣花,脚裹绑腿。妇女头包青帕,别银簪,身着右衽无扣短农,再穿背牌。背牌绣有大方形图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项圈,下围蜡染绣花百褶裙,后套围片,脚套脚笼,又系有绣球脚带。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7

肇兴寨面积0.32平方公里,辖三个行政村,即肇兴村、肇兴中寨村、肇兴上寨村,22个村民小组,全寨有867户,3640人,均为侗族。就侗族南部而言,肇兴侗寨是屈指一数的,有“千家肇洞”和“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 一九九三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肇兴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20xx年,肇兴侗寨及鼓楼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

一九九九年,省政府将肇兴列为全省9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20xx—20xx年列为全省十三、二十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

20xx年一月,国务院已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20xx年《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

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

肇兴侗寨人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地方,两侧或第三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幢,也有的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居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

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竟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底蕴深厚,侗族风情原始、古朴。佳节期间,好客的侗家人有一种叫“或夜”的活动。这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大型社交活动,甲寨举寨前往乙寨做客,当客人临进寨边时,主寨的姑娘们早已在寨门前摆起了拦路凳,唱起栏路歌。客人闻歌而对,一唱一应,几个回合下来,喝了拦路酒,才肯放客人进寨。寨中男人吹芦笙放铁炮鞭炮,敲锣打鼓将客人迎进寨子的鼓楼内。人们聚居在鼓楼旁的歌坪上,踩起歌堂,举行盛大的祭祀祖母“萨岁”的仪典。两寨的男女青年在寨老的带领下,拥着“萨坛”绕寨一圈。然后在芦笙曲中进入歌坪,手拉手围成男外女内两圈,边舞边唱,是为“哆也”。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们意犹未尽,又集于鼓楼围坐,火塘燃起旺旺的篝火。人们唱起了大歌,如痴如醉,不知天之将明。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8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河潭距贵阳24公里,景区内有一座天然生成的溶岩大石桥,高20米,宽约35米,足有8、9层楼房高。与贵州众多的天生桥不同的,是桥旁有一个直径50米的地穴,绝壁环绕,穴底是一潭深水,使得这天河潭更离奇。

在天生桥下不到50米就能听到好似牛叫的声音,原来这是一组引天河潭推动的一连串水碾、水车、水磨和香粑车运转时发出的声音。所谓香粑,就是制作蚊香和敬神用香的原料。

龙潭洞是天河潭的暗河溶洞,以前洪水暴发时,水流无处可去经常造成天灾,后来人工把溶潭凿通,成为今天的水洞,洞中布满石幔、石瀑、石笋。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9

天河潭山水相连,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除了欣赏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景观,还可领略景色景物蕴藏的文化内涵,实为奇特的旅游胜地。至景区,一弯天生石桥雄跨壁立的两山之间,气势恢宏。过桥洞,河水似自天而降,涛声轰鸣,飞珠溅玉,形成一泓深潭,以此得名“天河潭”。穿瀑布、钻弯洞、过小桥、看水车、访农家,观赏苗家姑娘亲手织的精美刺绣;或去参观离潭不远的石砌圆形屯堡,一座座古代战争中防御工事,在那儿,可以引起您的怀古遐思。

景区内的山之颠,架着一条钢索,游人可乘溜索穿梭于蓝天之间,既可俯视景区全貌,又可领略悬空飞驰之感。景区附近民族村寨的石板建筑,一番农家异境,颇具情趣。沿着香粑沟走去,可以寻觅到古老的民族文化足迹——香粑车、水车、水碾、水磨等代表物。景区内的龙潭洞由水洞和旱洞组成水洞乘船游览洞内奇观,有如置身仙境。该洞全长约1000米,最宽处80余米,最窄处仅为20米,洞顶最高处50余米,洞内暗河水深处21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KARST景观。旱洞为三层,曲长200余米,洞中有一天然石桥——奈何桥,它连续在洞里两座悬崖之间,桥下是深不可测的阴潭,堪称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洞内满布玲珑剔透,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千姿百态。

天河潭原名天生桥,以芦荻河经暗湖形成竖井深潭,穿天生石桥流出而得名。一九九0年初,花溪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天河潭为风景旅游区。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和建设,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对外开放。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薄层碳酸岩裸露地块,褶绉频繁,断裂交错,节理发育和岩溶作用十分明显。因而形成了这一带河谷拐曲,沟壑纵横,整个景区分为钙化滩的瀑布观赏、香粑沟水文化、水洞游船和旱洞游览四大游览系统。

天河潭风景区自开放以来,十多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70多万人次。中央领导田纪云、邹家华、谷牧、姜春云、万国全、秦基伟等曾到天河潭观光游览,亦有张汀、谢孝思等各类知名人士到过天河潭,并留下了不少墨宝。最早发现和赞美天河潭的是著名诗人吴中蕃,曾留下天河潭八景诗,现已整理编印成书的有《名人颂天河潭》、《洞桥天生----天河潭》和《吴中蕃诗萃详释》。尤以谷牧题写的“黔中一绝”最为高度赞美天河潭之美景。现天河潭景区开发了中心区4.5平方公里范围,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壮大和品位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其知名度、美誉逐步扩大,天河潭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天河潭风景区,自古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曾经是明末清初吴中蕃隐居之地,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但由于水患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开发利用。“最怕乌龙吹海螺,洪水灌满木鱼壳;牛马冲进阴潭河,狗哭狼嚎鬼闹坡。”这首民谣似乎已经慢慢远去,但作为天河潭附近的村民对它仍然心有余悸,它是天河潭1990年水利改造以前的真实写照。

1990年起,花溪人民政府建立了天河潭开发工程指挥部,大力植树造林,打通暗河通道,解决水患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和建设,于1992年3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天河潭从此成为了大家旅游的好去处。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0

天星桥景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7公里处。这里主要是观赏石、树、水的美妙结合,是水上石林变化而成的天然盆景区。如果说黄果树大瀑布的特点是气势磅礴,天星桥景区则是玲珑秀美。“风刀水剑刻就万倾盆景,根笔藤墨绘制千古绝画”的对联,概括了天星桥景区的神韵。这里有三个连接的片区,即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景区、水上石林区。

天星桥的景物,可以分为石景、水景、树景、洞景。实际上又无法分开,因为它们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形体的融合,更重要的是灵性的融合。天星桥是一个最具灵性的地方,山有灵性、水有灵性、树有灵性,就连石头也有灵性。

1999年夏天,我和乌拉山电厂的刘部长去昆明学习,回程路过贵州,前往黄果树大瀑布游玩,顺便来到了天星桥。

那天,天星桥游人寥落。因为连日大雨,景区涨水,旅行团为安全起见,不敢贸然率团进入景区。我们因为是散客,景区无围墙,亦无人阻拦。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1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天星洞景区在天星桥景区中段。在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奇峰异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顶,柱上石花丛生,如雕龙刻凤,色泽艳丽,洞中主要奇景有布满碳酸钙凝胶体、状若成堆成串葡萄的葡萄厅;有散立在流石滩坝上若"八仙过海"的石笋群;有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滴石、云碟、云盘,宛若一席金杯玉盏、佳肴琼浆的"天国盛宴";此外,还有仿如"荷塘"、"万里长城"、"冰山雪原"、"苗寨梯田"以及"鸟虫鱼兽、花草树林、瓜果蔬菜"等造型,都异乎寻常的相似,仿佛世界珍奇、天国神物均聚于此,使天星洞更显得玲珑剔透,富丽堂皇。

天星洞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内自然形成若干大厅和侧厅。在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奇峰异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顶,柱上石花丛生,如雕龙刻凤,色泽艳丽。溶洞内主要景观以人工为主,造型奇特,显得玲珑剔透,富丽堂皇。

天星盆景区

位于三岔河的伏流表面和河道的两侧。这是一片水上石林景观,面积0.19平方公里,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水石盆景。弯弯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于石壁、石壕、石缝之中,逶迤于盆景边石之上。沿小道游览,抬头是景,低头是景,前后左右皆成景,仿佛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宫。主要景观有步步景、一线水、空灵石、天星照影、长表峡、侧身岩、歪梳石、寻根岩、鸳鸯藤、盘龙图、美女榕、象鼻石、天星楼、雏鹰出山等。

在天星桥石林附近石头山的半山腰间,有一溶洞叫天星洞,这是黄果树风景区众多洞府里最美丽的溶洞。天星洞的钟乳石以色彩斑斓称著,洞里的石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几乎成了太阳光谱的灵敏折光镜,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里了。洞时感觉 有一根25米高的天然石柱,名天星柱,直托洞里顶穹。石柱周围,有一组石头,每一石头都极像盛开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轻轻敲击,这莲花状的石头就会发出不同音色的乐声,美妙动人。

水上石林区

水上石林区瀑布水自伏流涌出后,流淌一公里左右,便到了水上石林区。河水从石林的上面分开,环流两侧,又在下面交汇,把一座石林围在水中,区内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罗棋布,露出水面。水上石林景区主要景观有银练坠潭瀑布、星峡飞瀑布、群榕聚会、根墙屏障、盘根壁画等。由于长年累月的波浪冲击和流水侵蚀,河床形成无数小坑穴,流水漫顶而下,仿若滚珠落玉,阳光这下,闪闪发光,似无数银练坠入潭中。较之云南石林,天星桥的水上石林以"水"见长,大自然在"水"字上做很好的文章。河水在石林中时隐时现,穿行于石峰、石壕、石壁、石缝之间、石林间长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丛及各种花草,使冰冷的石头上终年绿荫,展现出生命的繁荣。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2

龙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西南二十七公里,距黄果树瀑布三十多公里,属安顺县马头乡龙潭村。龙宫1980年发现,以暗湖溶洞称奇,泛舟湖上,可作洞中游。

龙宫全长三千多米,由暗河连接五组溶洞组成。群众习称“五进龙宫”。一进龙宫由宫门到蚌壳岩,二进龙宫由蚌壳岩到花鱼塘,三进龙宫由花鱼塘到青鱼洞,四进龙宫由青鱼洞到枫树洞,五进龙宫由旋塘经观音洞到小菜花湖。暗河水最深处二十八米,最宽处三十多米,最窄处只能容一小船出入。

龙宫前是一开阔深潭,名“天池”,又名“龙潭”,系高山小湖 泊,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湖水澄碧,水深四十三米。池边崖石壁立,为古树藤萝覆盖。进入宫门,迎面是“群龙迎客”,青黝的洞顶垂下十数条钟乳石,张牙舞瓜,酷似龙形。暗河水平稳凝重,幽深莫测,水港曲折迷离。

龙宫与一般旱洞不同,它浸在一泓碧水中。泛舟穿行溶洞间,宛如荡舟“龙王水晶宫”。

面积约八平方公里的龙宫风景区里,还有因岩溶发育形成的大小旱洞二十多个,有新寨洞、龙旗洞、天剑洞和虎穴洞。四洞中以新寨洞最大,又名“玉柱洞”,洞深一公里许,有七个洞厅和奇丽多姿的岩溶景 观。玉柱洞、龙旗洞、天剑洞,因洞中有奇特的石柱、石幔、石笋,形似玉柱、龙旗、宝剑得名。虎穴洞得名,因附近有一山头状如猛虎。

龙宫外的风景点有龙门瀑布、蚌岩飞燕、花鱼桃源、云山石林、卧龙池、坝上桥等。龙门瀑布在龙宫宫门近旁,是由天池水通过洞窗直泻而下形成。瀑布宽约二十五米,高达三十四米。瀑声如雪崩雷鸣,宽度和高度为洞中瀑布所罕见。当地群众称此景为“白龙出巢”。天池后山上建有石林公园。

旋塘在“四进龙宫”清水洞附近,系一水塘名,并以此作寨名。旋塘直径一百二十米,塘水常年旋转不停,从塘边旋转到塘的中心。旋转不停的原因,是塘的中心有一消水坑,流水急速下潜,形成奇特景观。寨子内有两座秀丽石山,山、水、寨子映衬如画。

“蚌壳飞燕”,位于蚌壳岩。蚌壳岩是一巨大的偏岩,上部前倾,形似蚌壳。岩上有大大小小的洞穴,燕子营巢其间。有数千只燕子颉颃上下,往来不息。蚌壳山下,开出“虎穴洞”,洞内有“重重山”、“面面景”、“上瑶台”等景观。

龙宫 龙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城市安顺市27公里,有高等级公路直达景区。

龙宫风景区以水溶洞群为主体,更集旱溶洞、瀑布、峡谷、峰丛、绝壁、湖泊、溪河、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于一身,构成一幅怡然自得的人间仙境画图。

龙宫风景区以奇秀著称,尤以中心景区水溶洞全国最长,洞中瀑布全国最高,天然辐射率全国最低,被专家游人称为国内“三最”。毗邻的漩塘景区,又以“三绝”闻名,即为漩水之奇,短河之多,洞中佛堂之大。步入龙宫,如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让人留连忘返,乐不思归。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3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贵阳市武胜门旁修建了文昌阁,文昌阁选址在东门,高踞在武圣门旁,居高临下,从大十字上东门,地形一路升高,体现办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阁成了贵阳城文气最足的响当当的地名。文昌阁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阁楼建筑的独特性在全国绝无仅有。

文昌阁还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结构在全国古建筑界极负盛名:阁高20米,通圆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九角翘檐,九面开窗,除底部为四方形外,二、三层皆为九边形,屋顶为九角,梁为十八根、柱为五十四根,二、三层的楞木各为九根。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九角亭阁,已属罕见,更妙者是九角划分,尤为独特,它是在东、南、北三面90°内各划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内划成三等分,形成一个不等边而又有规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起到“杠杆”作用。全国古建筑名师考察文昌阁独特的建筑后,冠以一个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绝世奇楼。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4

万峰林包括东峰林和西峰林景区,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西峰林。西峰林是一座座奇美的山峦,与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构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态环境,形成天底下罕见的峰林田园风光。根据峰林的形态,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型,是中国喀斯特地质地貌中发育最成熟的锥状峰林典型代表,每一类都各具特色,既独立成趣,又与其他类型的峰林相辅相成,组成雄奇浩瀚的岩溶景观。

兴义万峰林八卦田是一片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平卧在纳灰寨农田中央,其造型神奇迷离,如神匠打造,层叠有序。八卦田中有三个天然地漏,深不见底,被称为地眼——大地的眼睛。这些纳灰漏斗群为宽而浅的碟型漏斗。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弧型展布,构成了奇异的“八卦”图案。据说踩一踩八卦田,升官又发财。还有一条纳灰河在田中穿过,却又消失在田野中。据考察,此河在地下穿延,在二十多公里外有重见天日,并汇入珠江。这种漏斗是在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纳灰漏斗群呈有序的带状分布,揭示其下部为一条地下暗河。

万峰林天坑:在兴义的万峰林中有非常多的天坑,而在这些天坑最著名的就要数雨古鲁了,它至今都被称为是华夏之最。这个天坑整体呈一个喇叭花的形状,而高差大约拥有600米,换算成比较直观的楼房来说的话,大概是要把一栋200层高的楼扔到天空中,才可以将它填满。而在这个天坑的周围,至今还生活着非常多的住户,他们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以及所建造的房屋都是由天坑旁的石头所搭建而成的,因为有这个天坑在,所以大家从来都不用担心喝水的问题。

万亩油菜花:万亩油菜花盛开在烈烈暖阳下,在层叠的峰林间,一座座峰林在初春的日光下延伸到天边。山下是灿烂明黄的大海般的油菜花田,不知名的村寨掩映其中若隐若现。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得热烈灿烂。

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篇15

各位游客们,我是你们导游,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贵州的天河潭景区。天河潭风景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境内,距贵阳市24公里内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浑然天成;农舍水车,小桥流水,野趣盎然,清幽宜人。天河潭[1]风景区,自古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曾经是明末清初吴中蕃隐居之地,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天河潭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褶绉频繁,断裂交错,河谷拐曲,纵横深切;河床上堆积的二十多处钙化滩坝,串连着二十余个溶洞,形成明河、暗洞、桥中洞、洞中湖、天窗、竖井、绝壁、峡道等复杂纷纭、多姿多彩的岩溶洞景观。河水被阻塞,产生旋回流,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经历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形成的“腹中天地阔”的龙潭洞庞大空间---地下天楼、天桥楼、鹊巢楼、月牙楼、海螺宫、潮夕潭、木鱼潭等地下暗湖溶潭。进入景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210米的钙化滩瀑布,也是目前国内最宽的钙化滩瀑布。瀑布下游这一段河叫香粑沟。瀑布飞泻而下,在香粑沟河段那星罗棋布,奇形怪状的石灰溶岩洞,或迂回婉转,或奔腾跳跃,形成美水、浣沙洲、绾髻园、仙女出溶等景点。丰水时,瀑布如脱缰的野马轰鸣而下,势不可挡,在冲坑溶潭下溅起漫天水雾,蔚为壮观。枯水季节,瀑顶上挂下滴的瀑布如丝如绺,在微风吹拂下,扬扬洒洒,连接钙化滩的是卧龙湖,长长的龙脊——百步石桥浮现在湖中,湖水清澈如镜,湖岸上桃红柳绿,犹如世外桃源。

天河潭山水相连,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除了欣赏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景观,还可领略景色景物蕴藏的文化内涵,实为奇特的旅游胜地。至景区,一弯天生石桥雄跨壁立的两山之间,气势恢宏。过桥洞,河水似自天而降,涛声轰鸣,飞珠溅玉,形成一泓深潭,以此得名“天河潭”。穿瀑布、钻弯洞、过小桥、看水车、访农家,观赏苗家姑娘亲手织的精美刺绣;或去参观离潭不远的石砌圆形屯堡,一座座古代战争中防御工事,在那儿,可以引起您的怀古遐思。

天河潭景区中有特色项目:高空滑翔。高空滑翔天河潭滑索全长400米,飞架于景色秀美的天河流水,南北两岸悬崖高峰之巅,气势雄伟,穿梭高空之中,尽揽天河风情,美妙无比之感觉,直叫人爽心悦目,拍手叫绝。游客美其名曰:“天下第一溜”。空中飞越时间约40秒,传说中后羿曾由起点处顶峰飞到对面日月谭与嫦娥相会。如今还隐约能够看到小白兔在对岸睡熟的样子,尤其当凌晨有大雾迷漫之时,仿佛还可听见嫦娥后羿窃窃私语。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凭借滑索追忆传说中这个美丽的故事,有传人携手放飞,更显人间天上之情趣。天河滑索地理位置非常便利游客交通,游客在欣赏完水、旱洞奇观之后,就近可乘座滑索飞行至对面停车场,即可免去旅途之累,正是“一索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