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2022党员事迹新闻(精选3篇)

2022党员事迹新闻 篇1

20xx年5月23日上午,老居社区干部党员组织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社区文静书记宣读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2022党员事迹新闻(精选3篇)

工作中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身为社区干部,学习工作方法,掌握工作要领,用微笑传递大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工作无小事,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更好的展现社区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服务大家,造福你我。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党员事迹新闻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山东企业创新发展的方法途径、体制机制、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及破解难题的思路建议,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于5月下旬联合组织开展20xx年“创新发展看鲁企”主题宣传报道活动。

自5月23日起,齐鲁网将派出3路记者,走进省内17地市60多家企业,深入鲁企一线,对话企业“掌舵人”,推出20xx年“创新发展看鲁企”系列报道,用镜头和文字从“国企国资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企业文化建设”等多角度、全方位聚焦山东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

(记者 王娜)“十三五”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钢铁行业大调整、大洗牌、大重组的的十字路口,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国内率先趟出了“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5月25日,创新发展看鲁企采访团走进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一线进行采访。

莱钢地处革命老区,孕育着红色基因,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和企业文化底蕴,在46年的建设发展中无论市场、体制机制如何变化、领导班子如何变动,莱钢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传承不衰,并不断丰富发展,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主动“触网”管网、用网,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山东莱钢集团党委、工会主席李淑华向齐鲁网记者介绍,莱钢通过微信平台拉近党群关系,深入到党支部最基层组织,从让支部书记出镜讲学的“微课堂”“微故事会”到服务广大职工群众的“职工快线”,有效构建起了职工、企业和领导干部之间的桥梁。以“职工快线”为例,自运行不到半年的时间,已收到问题建议21890条,涉及民生保障、利益诉求、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回复率达到99.5%,现在,有问题就上“职工快线”成了莱钢职工群众的一种习惯。

李淑华介绍,莱钢已拍摄了59部微电影,围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挖身边的优秀党员先进事迹,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每年都举行莱钢的“奥斯卡”——金凤凰颁奖典礼。并且,涌现出了微电影《传承》《精益情缘》《传家宝》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功用“互联网+”思想拓宽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方式和方法,起到了凝聚职工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微电影《传承》获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精益情缘》获第二届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故事片铜奖,《传家宝》获第八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故事片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

2022党员事迹新闻 篇3

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是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秦家土寨社区的两名老党员秦正志、林立花夫妇。两个人的党龄加起来已经有120xx年了。秦大爷和林大娘有五个儿女,按理说他们已经到了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邻居刘元文一家的不幸遭遇,却打破了他们一家的平静生活。

五十多年前,邻居刘元文娶了个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后来又生了一个有智障的儿子刘革。善良的秦大爷老两口心疼这孩子,一直把刘革当自己的小儿子来照顾,从5岁起刘革叫林立花“妈”,一叫就是四十年。1982年,家里的顶梁柱刘元文突然脑瘫,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面对刘元文一家的困境,秦大爷、林大娘主动挑起了照应他们一家生活的担子。那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衣服一般到三里外的河里去洗。林大娘个子只有1.5米左右,村里人常看到她推着和她一样高的衣服来到河边,在严冬酷暑中一遍两遍,十几遍地清洗刘家衣物。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20xx年。

20xx年,脑瘫了20xx年的刘元文去世,5年后他的妻子也去世了,就这样,与刘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秦大爷、林大娘又当起了他的监护人。照顾刘革的衣食起居,几乎成了两位古稀老人生活的全部。刘革特别能跑,一双新鞋不到二十天就破得没法穿了,于是两位老人给他买鞋总是挑最结实轻便的,而且一买就是好几双。刘革特别能吃,别人可以吃一天的饭他一顿就吃了,为了能够让刘革吃饱、吃好,老两口自己每天粗茶淡饭,把肉留给刘革。刘革总是在外面惹祸,不是砸了别人家的窗户,就是惹了别人家的孩子,要不就是把卖水果的人家撵出村去。无奈,两位老人只能四处替刘革跟人赔不是。

老人有时候也想撒手不管,但这个念头一转眼就被打消了。如今,林大娘去世了,83岁的秦大爷无力再照顾自己的 “傻儿子”,只好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然而“儿子”依旧是老人心里最大的牵挂。两位老人照顾了刘革整整半个世纪,50年如一日,他们不是刘革的亲生爹娘,却用爱为刘革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心为病人风雨四十载

董安保是即墨市皮肤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也是一名老党员,从1973年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至今,始终奋战在麻防工作的第一线。开始时,由于工作性质,麻风病村只能建在店集镇青山上,只有六名职工,条件非常艰苦,吃住都在山上。他们喝的是自己挑的东河水,点的是煤油灯,离最近的村庄也有两里路,更远离城市的喧嚣。白天在麻风村里能望见绵绵青山和远处袅袅炊烟,夜里卧听风雨与虫鸣,默默忍受着孤独与寂寞。麻风病院承担着全县麻风病的防治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初,麻风病的发病率还很高,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下乡检查、调查时,只能骑自行车。于是一有任务,董安保就带上铺盖骑着“大金鹿”出发了。顶着严寒冒着酷暑,风雨无阻,任劳任怨,为患者检查、送药、割菌、护理,巡视每一名患者。在一次全民普查麻风的工作中,董安保半路上崴了脚,脚肿得像馒头那么大,他拄着拐棍继续下乡。就这样,几年下来,董安保几乎走遍了即墨市的每一个村庄。

作为一名麻风病防治的专职医生,董安保也时时遭受着人们的不理解,甚至于还包括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属。当时,刘家庄镇有一名麻风病人,自己得了病,自卑感很重,怕知道的人多了儿子娶不上媳妇。因此,他对医生上门服务特别抵触。在遭受白眼与闭门羹后,董安保改变服务方式,等天黑人稀时再登门,把药及时送到病人手中。

40多年里,董安保走遍了即墨的每个村,帮几百位病人治愈了麻风病。20xx年9月,年满60周岁的董安保到了退休年龄,然而,他知道自己离不开那些病人,他不放心那些病人。于是,他向院长主动申请,要求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其实,有许多私立医院开出更高的价钱请他去坐诊,他都婉言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