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

中国共产党从1920xx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95年不平凡的历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篇党的创立历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一

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今已经90年了,这个90年正和中国大变革和大转折关键的百年重合。中国共产党初创之日,正值帝国主义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力量之时,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社会的基础。民国初年的政体探索难以找到独立思维和抉择的空间,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最初的20xx年中不断探索的正是一条如何用一种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特色的执政理论来建立全新政体的道路;此外,传统的乡村经济体制被工业化链条下的倾销手段摧毁之后,在半殖民地夹缝中诞生的全新产业阶级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彼时彼刻,旧的制度在暴力革命的声浪中轰然崩溃,新的秩序在孙文等革命者殚精竭虑的经营下正逐步建立,但依然面临巨大的阻力。从政治层面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未在实质上打破封建旧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封建旧臣坐拥平定全国的军事实力,是革命党无奈中必须依附或争取的对象,袁氏掌权当国之后遂更改宪法,试图实现永不退休的终身制总统,甚至不惮于脱掉共和的外衣回归世袭帝制,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在民国成立的最初十年内从未停止过,其中不可避免的夹杂着外国列强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伴随着日俄对满蒙的瓜分企图、英国对西藏的割裂企图、日军在攻占胶州湾以后对山东的窥伺等,革命的成果苟活在列强势力的危险均衡中,只能沿着旧制的惯性前行,在政体方面所谓的革新也更多的只是逢迎列强的侵略需求,同时均衡国内各大派别的势力,比如“辛亥前后革命党人所追求的原是个美国模式的总统制。但是在孙、袁交递时,革命党人(尤其是宋教仁),怕新总统袁世凯弄权,在《临时约法》里,乃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唐德刚,20xx)。可见在选择政体时所参考的依据相当狭隘,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袁氏的帝制闹剧。

另一方面,孙文发起的讨袁运动无意中加剧了地方实力派的角斗,许多地方军阀以反袁的名义纷纷独立,这反而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死后,列强失去了共同的代理工具,开始寻求并扶植新的代理人,由此形成的大小军阀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海外的不同势力的利益,互相牵制、各霸一方,横征暴敛、祸国殃民,内战连年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张宪文,1985)。中国之文化土壤与西方不同,20世纪初的社会精英试图通过全盘或接近全盘式的学习西方政体来改良中国社会,多半以失败而告终。比如,区域高度自治的政体在美国就行得通,美国以“独立宣言”立国,其中着重宣扬人性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是“分离且自由”的,各州的经济、司法等事务均高度自治,一个区域的人们按照他们之间的契约,相互协调一个共存的自由生活,如果愿意,各个区域可以自愿的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一个契约联合在一起,这样的联合并不妨碍他们的自由,充分区域自治的原则,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也使得分治原则下的联邦政府看似权力松散,却足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并使其日益强大。他们所依赖的正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林达,1996)。

但是,这样的制度如果照搬到中国,则会出问题。中央集权应该是最适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一种模式,这也应该是不断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地方势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和控制的时期,必然是军阀割据,战乱纷争的时代,中国自宋以后逐渐意识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藩镇的独大必须加以遏制,到明朝更是将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乃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发展,尽管如此,集权导致的发展阻滞换来的是农业帝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再一次提醒人们,区域自治终究是行不通的,只会让国家愈发的混乱。地方势力难以均衡的问题一直延续到蒋介石执政时期,并且可能是其最终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近代政治探索的最初阶段,当对西方政体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遭遇失败之后,一种全新的治国理论呼之欲出,而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中国,正是为这艘在风雨飘摇中找不到航标的华夏巨轮指明了充满希望的方向。

从经济层面来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存,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近代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下,“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存在两个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在沉沦的过程中变为半殖民地,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伤,但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刺激下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而从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则出现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到北洋军阀统治的这一时期(张海鹏,20xx)。

上升的趋势在之后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离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根基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的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在这同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成长和集结,并发动了一系列对内外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新锐思想和文化势力可谓“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从而引导了中国社会在跌入“沉沦”的最低谷之后所迸发出的积极向上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混乱不堪的军阀政治背景中,其经济根源则来自于同时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1912到1927的20xx年中,由于一战的爆发缓解了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进口贸易大为衰落,出口贸易急剧增长,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民族资本投资潜力与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等方式的革新和改进,加上民族资本家在发对军阀内战和抵制外货运动中激发的民族热情高涨等因素,这些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张海鹏,20xx)。同时也促进了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天然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使近代中国历史开始从黑暗的谷底上升,并逐渐透露出一丝光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再从壮大到强大的历程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所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接连不断的挫折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教训,逐步积累斗争经验,并在中国近代史纷繁复杂的斗争洪流中迅速成长。比如,1920xx年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上,受到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影响,孙中山执行其联俄政策,共产党员被允许个别加入国民党,此举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志士参与革命运动,实践革命道路。

国共合作维持了三年,孙中山病逝以后,蒋介石在1920xx年4月发动xx政变,最初在上海,不久之后,凡国民党所统辖的城市都在拘捕甚至枪毙共产党员。蒋介石对共产党翻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有了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已不需要苏联援助”(黄仁宇,1997)。中国共产党从“四一二”的惨痛教训中领悟到,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对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农民群众、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尤其要领导武装力量、要领导军事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运动与军事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军事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地领导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尽管党内各项事务正处逐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但相比当时国内的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中共的优势依然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国民党曾借助于共产党人的建议、物质支援和组织技巧,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进而建立了一只以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领导和受过政治教育的军队,青年干部到军阀割据地区的工人农民中区,鼓励和组织工农支持革命。那些曾经从事困难而危险的组织群众工作的人,被认为更接近共产党人而非国民党人。

当时的国民党员不愿意做实际的工作,而共产党人则主动承担这项工作,国民党初创时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血统”使他们和工农越走越远。孙中山去世以后,蒋氏的执政理念中更加视苏俄共产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急欲除之而后快。这使得国民党较少承担革命义务的人更加避讳在群众中工作,以此避免共产主义的沾染。四一二政变将共产党人排除在国民党队伍之外,被排除的,正是那些曾经在革命期间向国民党灌输活力、纪律和献身精神的人,因此,北伐的成功主要靠共产党发动工农和苏联的援助才获得成功,北伐成功后蒋氏的xx政变把国民党内的优秀分子“清理”出去,这种狭隘的极权思维无视基层工农阶层的重要性,因而引发了更多的消极后果,并极有可能是国民党走向衰败的开始(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重大的优势是其领导有志青年最求和奋斗的信仰。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在内外混乱的中国近代,作为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在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条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一百多年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信仰,是有史以来最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着人类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引入中国以后给一代知识青年点燃了信仰的火炬,这种针对国家、社会和阶级的全新理念迅速开启了有识之士寻求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图存和图强之路。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最初创立的历史时期,正值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国外各方势力觊觎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内各派阀关系错综复杂,民众更深受其害。在这种艰苦复杂的情况下,一个年轻的政党何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没有在专制政府镇压和屠杀中消失,反而在斗争实践中越战越勇,越来越强大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至少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提炼出三个主要的经验:(1)在政治上建立一个适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特色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大量实践经验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同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现状以及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革新和调整。一个科学、合理的治国理论是一个政党长期保持执政智慧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古老历史传统的国度,中国共产党在初创之时的治国理论——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政权——在当时无疑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

(2)要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也就是“融入工农大众、重视群众工作”的执政理念,共产党之“接近工农”有别于封建时代“收买人心”的狭隘策略,因为这个政党自身就是从工农阶级中提取出来的先锋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农大众,这种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拥有了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一点是当时诸多政治团体所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3)共产主义信仰给了共产党人无穷的力量。对于社会进步而言,科学技术、物质、市场的力量固然很重要,但信仰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在广大的范围内得到长期延续,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三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初创之时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使其不断保持革命的斗志和活力。直到今天,作为前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保持这三方面的优势,才能承担起领导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二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的必然:

1、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指引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

2、国内条件——

a、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一大”、“二大”、“三大”)

1.中共“一大”(1921/7/23-31,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意义: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共“二大”(1922/7/16-23,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12-20,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只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七大”)

1.洛川会议(1937):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杨家岭)

(1)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 )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

①制定《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名称和国家性质; ②选举国家领导机构和领导人;

③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新中国成立后(“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十四大”、 “xx大”、 “xx大”、“xx大”)

1.中共“八大”(1956)

(1)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和党的建设的原则。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会议主要内容和贡献是:第一,重新确定了中国共党的正确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xx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5.中共“十四大”(1992):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1)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阶段,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中共“xx大”(1997.9):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中共“xx大”(20xx.1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以xx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8.中共“xx大”(20xx.10)

会议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会议贡献: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一)重要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1.北伐战争:1920xx年5月至1920xx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2.1920xx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0xx年“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0xx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援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9.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

10.80年代以来,人民解放军加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

(三)军事路线和方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红军四次反围剿采取的是运动战。

2.抗日战争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

3.解放战争时期:

①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②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蘑菇”战术,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③1948—1949年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平津战役—“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四)重大战事(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1.五次反“围剿”(1930—1934):前四次取得胜利,第五次失利。

2.红军长征(1934/10—1936/10):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4.百团大战(1940):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1947):歼灭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粉碎了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

6.孟良崮战役(1947):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1947、6):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8.辽沈战役(1948/9—1948/11):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人数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

9.淮海战役(1948/11—1949/1):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0.平津战役(1948/11—1949/1):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11.渡江战役(1949/4/21—4/23):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结束。

四、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会议: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20xx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人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xx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中共“xx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0xx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2.1920xx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3.1920xx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5.1958年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党的思想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20xx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1942年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蚀。

(2)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5)1997年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xx年xx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党的作风建设

1.1942年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挽救了一批干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4.1957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三)党的理论建设

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0xx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近7799万名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党的创立历程范文三

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xx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xx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xx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xx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xx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xx年底至1920xx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xx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0xx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

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20xx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20xx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0xx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xx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xx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0xx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0xx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0xx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标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