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客观对应物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探究范文

客观对应物在诗中的体现

客观对应物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探究范文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简洁的关于诗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蓝天白云是诗,山水田园是诗,白鹭青天是诗,晴空一鹤是诗,大漠孤烟是诗,枯藤老树昏鸦是诗,小桥流水人家是诗,梅兰竹菊是诗,春夏秋冬是诗……艾略特在《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一方,诗要表现的是情理美,即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客观世界要求于诗的,则是叙事和状物,叙社会之事,状自然之物。其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往往也作为意象,借以寄寓主观的情思及美感。《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者是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在艺术中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作为某种特定情感定式的一组事物、一个场景、一连串事件,就像必然会引起情感体验的外在事件一样,当它们存在时,立即会唤起那种情感。”

客观对应物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此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做简要说明。本书主要描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陪伴人的是终日的恐惧。正如文中所诉: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让人温暖。却因为阿米尔的懦弱胆小而告终了。“风筝”不仅出现在题目中,还是小说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应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对应物。斗风筝、追风筝是民族勇敢性的表征,也是个体勇敢精神的演练;无情的风筝线是考验人性的一把尖刀,切割人的肌肤更剖解人的良心、割断脆弱的情谊,划下生命中难以弥补的伤痕;追风筝的过程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赎罪的过程、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小说结尾部分,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飞起风筝,似乎又回到了小说开头部分阿米尔与哈桑一起放飞风筝,高高飞起的风筝是阿富汗孩子的希望。寓意:阿富汗的不同民族只有像兄弟一样团结,放弃种族歧视和宗教纷争,共同反抗暴力,才会有阿富汗孩子的和未来的明天。在整个叙事文本中,风筝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丰富载体。一个简单的“风筝”,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