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范文

位置:首页 > 导游词 > 导游词精选

甪直古镇导游词(精选16篇)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甪直古镇导游词(精选16篇)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2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

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3

甪直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接昆山市。距苏州市区十八公里,上海虹桥机场五十八公里,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

甪直有一个难识的地名,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甪直的“甪”字有三横三竖,左上角加一撇构成,这正是历史上本地区的河流形状。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光优美,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的一块宝地。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

走进甪直,就如同穿梭一道悠久的历史长廊。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20_年),保圣寺,白莲寺的兴建,加速了集镇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一里见方的市镇,时称“甫里”。宋、元时期(11世纪),甪直已初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明代(14世纪)正式设里甫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是繁盛的水乡市镇。清代(17世纪)改称甪直,属元和县,以后一直是苏州东郊的重要城镇。

因此,2500多年的历史沉积为江南古镇所仅见,悠悠的河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沉沉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体现了经典的江南水乡文化,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水乡水乡,水是水乡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弯弯的河道似玉带环绕着古镇,碧波荡样的河道两旁是精美的、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雕驳岸,这也是古镇辉煌历史的写照。

因为有了水才会建桥,甪直不但水秀,桥更美。在古镇区内五点六公里长的河道上,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七十二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有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行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还有小溪上的半步桥,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甪直古镇因此被茅以升喻为中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这些古桥把一平方公里的古镇装扮得精美绝伦。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4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1920_年,誉满中外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踏上社会的第一站就来到甪直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古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20_年到1920_年离开甪直的近四年时间里,他与同事们自编教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他带领学生创办了意含先生、学生共同努力的“生生农场”,他深入底层、贴近农民、使他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他先后发表了近百篇的小说和散文。在甪直期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以甪直米行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1988年12月8日,叶老不幸在北京逝世,根据叶老的个人意愿,他的骨灰在其亲属和各有关领导的护送下,归葬在第二故乡甪直,这也是甪直镇的光荣。目前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馆名的“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了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镇内还有甪直澄湖“出土文物展览馆”,有“水乡服饰馆”、“万盛米行”、“农具博物馆”、“王韬纪念馆”和“萧芳芳演艺馆”等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风貌的同时,还能更多的赏析小镇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您能更加钟爱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

被誉为“江南少数民族”的水乡妇女服饰是小镇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是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情画。小花布、老土布、绣花鞋、高管裤、对襟衫,配以束裙、束腰、包头巾,把水乡妇女的勤劳、美丽、淳朴、善良尽情地展示在您眼前。当您徜徉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您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民族服饰所倾倒。悠久的历史,积存了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使广大游客赏心悦目。水上迎亲表演,水乡服饰展示,刺双面绣、编草鞋等表演都是甪直旅游区为广大游客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今年参加第二_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各国官员观看后,盛赞这些表演是真正的江南民族文化,也是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

甪直古镇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现在已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20_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目前,甪直旅游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有宾馆、度假村、特色餐馆,有琳琅满目的各种旅游纪念品,有规范的游客中心和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旅游发展公司并已导入了ISO9001的管理。甪直人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正将甪直古镇建设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和华东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5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6

甪直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接昆山市。距苏州市区十八公里,上海虹桥机场五十八公里,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

甪直有一个难识的地名,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甪直的“甪”字有三横三竖,左上角加一撇构成,这正是历史上本地区的河流形状。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光优美,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的一块宝地。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

走进甪直,就如同穿梭一道悠久的历史长廊。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20xx年),保圣寺,白莲寺的兴建,加速了集镇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一里见方的市镇,时称“甫里”。宋、元时期(11世纪),甪直已初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明代(14世纪)正式设里甫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是繁盛的水乡市镇。清代(17世纪)改称甪直,属元和县,以后一直是苏州东郊的重要城镇。

因此,2500多年的历史沉积为江南古镇所仅见,悠悠的河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沉沉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体现了经典的江南水乡文化,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7

古镇因桥多,被冠为“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

另外古银杏也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因爱银杏,其故后,被葬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旁,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8

甪[lù]直,地处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够吴淞江,南临阳澄湖,西接苏新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近15万,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其中本镇人口6.5万人。甪直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距工业园区仅10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苏沪高速、苏昆太高速、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东方大道直通古镇,可乘518路公交直达。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镇内的千年古刹——保圣寺建于公元520xx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毕业灵性的半堂泥塑罗汉更是国之瑰宝。“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万盛米行、沈宅、水乡农具博物馆、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出土文物馆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的体味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奇葩: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曾经,这是甪直农村妇女劳动时的普通装束。如今,正成为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在古镇上。也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流动风景。

甪直开发区内基础设施齐全,载体建设超前,建有两座11万伏的变电站,两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汽能力20xx吨的热电厂,8万吨级太湖水管网,国家西气东输天然气储备站,甫澄路、鸣市路、晓市路等镇区道路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甪直镇招商办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海关报关、工程报建等一条龙服务。如今全镇累计注册外资企业200多家;分别来自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上市公司投资的有20多家。民营企业1200多家。基本形成了电子、机械、建材、纺织等产业。

20xx年1-11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增长11.1%;完成财政收入9.6亿元,增长12.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增长14.3%;实交国地税9.3亿元,增长13.6%。兴办民资企业344家。增资项目10只,完成投资14.86亿元,增长25%,5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29只,注册资本14.86亿元,增长24.7%,到帐资企17.86亿元,增长71.3%。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840家,累计注册资本达62.2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2696户,注册资本达3.1亿元。引进外资企业12家,完成增资项目13只,注册外资7775.7万美元,到帐外资3868.3万美元。累计外资企业265家。用在古镇旅游接待游客138.6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2307.3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和39.5%。

甪直镇先后被评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特色旅游换观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首家通过IS0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乡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百强乡镇和外向型经济明星镇等。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9

古镇因桥多,被冠为“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

另外古银杏也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因爱银杏,其故后,被葬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旁,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0

古镇因桥多,被冠为“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

另外古银杏也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因爱银杏,其故后,被葬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旁,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1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13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18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06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ge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ge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2

甪[lù]直,地处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够吴淞江,南临阳澄湖,西接苏新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近15万,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其中本镇人口6.5万人。甪直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距工业园区仅10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苏沪高速、苏昆太高速、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东方大道直通古镇,可乘518路公交直达。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镇内的千年古刹——保圣寺建于公元520xx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毕业灵性的半堂泥塑罗汉更是国之瑰宝。“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万盛米行、沈宅、水乡农具博物馆、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出土文物馆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的体味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奇葩: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曾经,这是甪直农村妇女劳动时的普通装束。如今,正成为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在古镇上。也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流动风景。

甪直开发区内基础设施齐全,载体建设超前,建有两座11万伏的变电站,两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汽能力20xx吨的热电厂,8万吨级太湖水管网,国家西气东输天然气储备站,甫澄路、鸣市路、晓市路等镇区道路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甪直镇招商办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海关报关、工程报建等一条龙服务。如今全镇累计注册外资企业200多家;分别来自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上市公司投资的有20多家。民营企业1200多家。基本形成了电子、机械、建材、纺织等产业。

20xx年1-11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增长11.1%;完成财政收入9.6亿元,增长12.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增长14.3%;实交国地税9.3亿元,增长13.6%。兴办民资企业344家。增资项目10只,完成投资14.86亿元,增长25%,5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29只,注册资本14.86亿元,增长24.7%,到帐资企17.86亿元,增长71.3%。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840家,累计注册资本达62.2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2696户,注册资本达3.1亿元。引进外资企业12家,完成增资项目13只,注册外资7775.7万美元,到帐外资3868.3万美元。累计外资企业265家。用在古镇旅游接待游客138.6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2307.3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和39.5%。

甪直镇先后被评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特色旅游换观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首家通过IS0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乡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百强乡镇和外向型经济明星镇等。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3

甪直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镇貌古朴,风情幽逸。

甪直,地处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够吴淞江,南临临澄湖,西接苏新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20xx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直”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镇内的千年古刹——保圣寺建于公元520xx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毕业灵性的半堂泥塑罗汉更是国之瑰宝。“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万盛米行、沈宅、水乡农具博物馆、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出土文物馆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的体味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奇葩: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曾经,这是甪直农村妇女劳动时的普通装束。如今,正成为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在古镇上。也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流动风景。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4

甪直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墅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镇貌古朴,风情幽逸。

甪直,地处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够吴淞江,南临临澄湖,西接苏新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这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20xx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直”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镇内的千年古刹——保圣寺建于公元520xx年,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毕业灵性的半堂泥塑罗汉更是国之瑰宝。“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万盛米行、沈宅、水乡农具博物馆、萧芳芳演艺馆、王韬纪念馆、出土文物馆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的体味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甪直水乡服饰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奇葩: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据裾裙、着绣花鞋。曾经,这是甪直农村妇女劳动时的普通装束。如今,正成为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在古镇上。也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流动风景。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5

甪直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接昆山市。距苏州市区十八公里,上海虹桥机场五十八公里,苏沪机场路穿镇而过。

甪直有一个难识的地名,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甪直的“甪”字有三横三竖,左上角加一撇构成,这正是历史上本地区的河流形状。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光优美,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的一块宝地。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

走进甪直,就如同穿梭一道悠久的历史长廊。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20xx年),保圣寺,白莲寺的兴建,加速了集镇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一里见方的市镇,时称“甫里”。宋、元时期(11世纪),甪直已初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明代(14世纪)正式设里甫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是繁盛的水乡市镇。清代(17世纪)改称甪直,属元和县,以后一直是苏州东郊的重要城镇。

因此,2500多年的历史沉积为江南古镇所仅见,悠悠的河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沉沉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体现了经典的江南水乡文化,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水乡水乡,水是水乡古镇的灵魂。甪直地处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弯弯的河道似玉带环绕着古镇,碧波荡样的河道两旁是精美的、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雕驳岸,这也是古镇辉煌历史的写照。

因为有了水才会建桥,甪直不但水秀,桥更美。在古镇区内五点六公里长的河道上,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七十二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有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行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还有小溪上的半步桥,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甪直古镇因此被茅以升喻为中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这些古桥把一平方公里的古镇装扮得精美绝伦。

建于公元520xx年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半堂罗汉是缺憾美的极品,是国之瑰宝。这幅代表中国雕塑史上精湛技术的罗汉塑壁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先生的毕生性灵之作,他把干巴巴的泥土化作有情有思、有欲无欲、把无情叹息中的有情世界表现的如此酣畅淋漓。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棋布。1920xx年,誉满中外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踏上社会的第一站就来到甪直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古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20xx年到1920xx年离开甪直的近四年时间里,他与同事们自编教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他带领学生创办了意含先生、学生共同努力的“生生农场”,他深入底层、贴近农民、使他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他先后发表了近百篇的小说和散文。在甪直期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以甪直米行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1988年12月8日,叶老不幸在北京逝世,根据叶老的个人意愿,他的骨灰在其亲属和各有关领导的护送下,归葬在第二故乡甪直,这也是甪直镇的光荣。目前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馆名的“叶圣陶纪念馆”已成为了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镇内还有甪直澄湖“出土文物展览馆”,有“水乡服饰馆”、“万盛米行”、“农具博物馆”、“王韬纪念馆”和“萧芳芳演艺馆”等景观,让您在充分领略江南水乡风情风貌的同时,还能更多的赏析小镇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您能更加钟爱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

被誉为“江南少数民族”的水乡妇女服饰是小镇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是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情画。小花布、老土布、绣花鞋、高管裤、对襟衫,配以束裙、束腰、包头巾,把水乡妇女的勤劳、美丽、淳朴、善良尽情地展示在您眼前。当您徜徉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您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民族服饰所倾倒。悠久的历史,积存了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使广大游客赏心悦目。水上迎亲表演,水乡服饰展示,刺双面绣、编草鞋等表演都是甪直旅游区为广大游客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今年参加第二xx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各国官员观看后,盛赞这些表演是真正的江南民族文化,也是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

甪直古镇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现在已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目前,甪直旅游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有宾馆、度假村、特色餐馆,有琳琅满目的各种旅游纪念品,有规范的游客中心和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旅游发展公司并已导入了ISO9001的管理。甪直人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正将甪直古镇建设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和华东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甪直古镇导游词 篇16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

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